黄瓜

2021-6-7 17:36| 发布者: 橘井泉香| 查看: 550| 评论: 0

摘要: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瓜拼音Huánɡ Guā别名胡瓜、勤瓜、王瓜、刺瓜、来源葫芦科黄瓜Cucumis sativus L.,以果、藤、叶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化学成分种子含多种氨基酸:β-吡唑丙氨酸(B-Pyrazolyalalanine. ...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瓜

拼音Huánɡ Guā

别名胡瓜、勤瓜、王瓜、刺瓜、[黄瓜藤、黄瓜秧、黄瓜霜]

来源葫芦科黄瓜Cucumis sativus L.,以果、藤、叶入药。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种子含多种氨基酸:β-吡唑丙氨酸(B-Pyrazolyalalanine.C6H9O2N3)、缬氨酸等。

性味黄瓜:甘,寒。

黄瓜藤:苦,平。

功能主治黄瓜:清热利尿。主治烦渴,小便不利;外用治烫火伤。

黄瓜藤:消炎,祛痰,镇痉。治腹泻,痢疾,癫痫。

黄瓜秧:治高血压。用量5~6钱。

黄瓜霜:清热消肿,治扁桃体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黄瓜

拼音Huánɡ Guā

别名胡瓜(《千金·食治》),王瓜(《滇南本草》),刺瓜(《植物名实图考》)。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果实。7~8月间采取果实,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攀援状草本,全体被粗毛。茎细长,被刺毛。具卷须。单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广卵形,长宽各约12~18厘米,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两面均有粗毛,叶缘具锯齿;叶柄粗,具粗毛。花单性,雌雄同株,有短柄;雄花1~7朵,腋生;雌花1朵单生,或数朵并生;萼5裂,裂片钻形,长8~10毫米,具长毛;花冠黄色,5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尖锐;雄蕊分离,着生于花萼筒部;花丝短,花药长椭圆形;子房下位,花柱短,柱头3枚,胚珠多数。瓠果圆柱形,幼嫩时青绿色,老则变黄色;表面疏生短刺瘤,并有显着的突起。种子椭圆形,扁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黄瓜含葡萄糖、鼠李糖、半孔糖、甘露糖、木糖、果糖以及芸香甙、异槲皮甙、精氨酸的葡萄糖甙等甙类。尚含咖啡酸、绿原酸、多种游离氨基酸、维生素G(即核黄素)和维生素C-10.3毫克%。又含挥发油1毫克%,其中60%为2,6-壬二烯醇,10%为2,6-壬二烯醛。黄瓜头部多苦味,苦味成分为葫芦素A、B、C、D。

种子含脂肪油,其中油酸58.49%、亚油酸22.29%、棕榈酸6.79%、硬脂酸3.72%。

药理作用葫芦素C在动物实验中有抗肿瘤作用,毒性较低。

性味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甘,寒,有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平凉,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酸,寒。"

归经①《本草求其》:"入脾、胃、大肠。"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除热,利水,解毒。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汤火伤。

①《日用本草》:"除胸中热,解烦渴,利水道。"

②《滇南本草》:"解疮癣热毒,消烦渴。"

③《陆川本草》:"治热病身热、口渴,烫伤;瓜干陈久者,补脾气,止腹泻。"

用法用量内服:煮熟或生啖。外用:浸汁、制霜或研未调敷。

注意《滇南本草》:"动寒痰,胃冷者食之,腹痛吐泻。"

复方①治小儿热痢:嫩黄瓜同蜜食十余枚。(《海上名方》)

②治水病肚胀至四肢肿:胡瓜一个,破作两片不出于,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须臾下水。(《千金髓方》)

③治咽喉肿痛:老黄瓜一枚,去子,入硝填满,阴干为末。每以少许吹之。(《医林集要》)

④治跌打疮焮肿:六月取黄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扫于疮上。(《医林集要》)

⑤治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黄瓜一条,上开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满,悬阴处,待硝透出刮下,留点眼。(《寿域神方》)

⑥治汤火伤灼:五月掐黄瓜入瓶内,封,挂檐下,取水刷之,良。(《医方摘要》)

摘录《中药大辞典》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黄瓜仁草下一篇:黄瑞木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