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论述①《纲目》:"乌鲗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讨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鲗骨一蔖茹,……所以利肠中及肝伤也。观此,则其入厥阴血分无疑矣。" ②《本草经疏》:"乌贼鱼骨,味咸,气微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厥阴为藏血之脏,女人以血为主,虚则漏下赤白,或经汁血闭,寒热癥瘕;少阴为藏精之脏,主隐曲之地,虚而有湿,则阴蚀肿痛,虚而寒客之则阴中寒肿;男子肾虚,则精竭无子,女子肝伤,则血枯无孕;咸温入肝肾,通血脉而祛寒湿,则诸证除,精血足,令人有子也。其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者,盖肝属木主惊,惊人肝胆,则营气不和,故腹痛环脐也。入肝胆,舒营气,故亦主之。温而燥湿,故又主疮多脓汁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以乌贼骨为主,配合其他药物内服,对溃疡病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均有较好疗效。㈠乌贼骨粉85%,浙贝母粉15%,混合。每服2~5克,每日3次饭前服。或于上述散剂中再加入大黄10%,以纠正乌贼骨易引起便秘的副作用。亦可用乌贼骨30克炒黄,配伍半夏3克研末混合。用法同上。用于溃疡病有制酸、止血、止痛等作用。一般服药后3~5日即开始生效,食欲转佳,吞酸及上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大便恢复为黄色。多数患者经1~3个月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消失或显着改善,X线复查壁龛消失或有进步。㈡乌贼骨粉与白芨粉等量混合,每日3~4次,每次3~5克,温开水调服。用于溃疡病出血,据数十例观察,一般在3~7日内,即收到止血效果:呕血停止,便色恢复正常,大便潜血试验阴转。曾试用于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道憩室合并出血、伤寒肠出血等个别病例,亦均取得一定效果。㈢乌贼骨、白芨粉各1钱5分、氢氧化铝凝胶25毫升。混合搅拌后用冷开水1次送服,每日3~4次。同时配合胃肠减压、抗菌消炎、禁食等措施,用以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1例,结果治愈29例,好转1例(原有大量腹水合并穿孔),死亡1例(女性,年老,饱食后穿孔,入院迟,观察期间发生休克,又作修补术,术后死亡)。经上述治疗,除个别用针灸止痛外,一般不需用麻醉止痛剂。疼痛多在治疗后3~5小时明显减轻,24~48小时消失,平均住院日数6~7天。治愈病例未发生膈下及腹腔残余脓肿以及其它并发症1轻度肠粘连者仅1例;无复发穿孔者。上列三药混合后有很高的粘稠性,在胃内形成胶状膜,能帮助闭孔和保护胃粘膜,使胃内酸性液体得到中和,停止外溢,为大网膜等覆盖穿孔创造有利条件;即使胃内容外溢,化学性刺激引起的剧痛也可减轻。但本疗法有其一定适应症,不能完全代替溃疡穿孔的早期手术治疗(参见"白及"条)。凡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均应及早考虑手术:溃疡穿孔诊断不够肯定者;用本疗法后病情有恶化倾向者;术前钡餐诊断为胃癌、溃疡恶性变或疑有癌性穿孔者;穿孔前有暴饮暴食,穿孔后腹胀、腹膜炎严重,腹腔有大量积液,估计穿孔大而难以闭孔者;入院时有严重休克,经抗休克治疗无效者。 ②治疗疟疾 用乌贼骨粉1钱,白酒或黄酒10毫升,混合后1次服完。一般只须1次,至多3次即能奏效。初步观察45例,治疗后症状消失者39例;血检23人,镜检阴性者20人。经7~10个月复查,复发率为9.09%。 ③治疗哮喘 用乌贼骨1斤焙干研粉,砂糖2斤,混合。成人每次5~8钱,儿童酌减,日服三次。一般用药2周见效。治疗8例慢性哮喘患者,病史3~27年不等,均曾经中西药多次治疗而无效。服此药后7例得到控制,经多次气候变化均未复发;1例好转,症状减轻。 ④治疗下肢溃疡 溃疡面经用高锰酸钾溶液洗净后,撒上乌贼骨粉,纱布覆盖固定。每隔2~3日换药一次。12例用药后创面渗出液减少,肉芽生长,最后结痂而愈。 ⑤用于拔牙及鼻部手术止血 以乌贼骨粉与淀粉制成胶性海绵,用于拔牙后止血,分别经50例和233例的观察,一般在1~3分钟即可止血。较之淀粉海绵及明胶海绵止血的效果快、可靠,再次出血机会少,且对组织无异体刺激,易被组织溶解吸收。对创口愈合亦无影响,在24~48小时后,创口内的海绵全被吸收,未见其它不良反应。对创口较大和急性期拔牙的止血效果亦佳,且再次出血机会少,有促进炎症迅速吸收和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乌贼骨止血海绵用于鼻部手术止血,效果亦佳。据100例(包括鼻下甲部分切除术、息肉刮除术、上颌窦根治术、筛窦开放术、鼻衄)观察,除5例术后渗血、1例擤鼻后继发出血外,均称满意。海绵填塞后听其自溶,不宜取出或冲洗。术后伤口粘膜光滑,多无夹膜生成,炎症反应亦轻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海螵蛸拼音Hǎi Piāo Shāo 英文名Cuttlebone 别名乌鲗骨、乌贼鱼骨、乌贼骨、墨鱼骨、墨鱼盖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雷公炮炙论》:凡使(乌贼鱼骨),勿用沙鱼骨,缘真相似,只是上文横,不入药中用。 2.《本草图经》:乌贼鱼,今近海州郡皆有之。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傍,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劳,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其肉食之益人。 3.《纲目》:歼乌测,无鳞有须,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子而长,两头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纹, 来源药材基源: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鑫乌贼、针乌贼、白斑乌贼、虎班乌贼、拟目乌贼等多种乌贼的内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2.Sepia esculenta Hoyle3.Sepia andreana Steenstrup4.Sepia latimanus Quoy et Gaimard5.Sepia pharaonis Ehrenberg6.Sepia lycidas Gray 采收和储藏:于4-8月间,将漂浮在海边或积于海滩上的乌贼骨捞起,剔除杂质,以淡水漂洗后晒干;或在5月左右待成群乌贼游到海岛附近产卵时,大量捞捕,除去软体部分,将乌贼骨收集后,洗净,晒干。 原形态1.无针乌贼,软体中等大,背腹扁,胴部卵圆形,一般长约157mm,约为宽的2倍。头部长约29mm,眼大,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头部中央有口,口吸周围有腕4对和触腕1对。各腕长度相近,顺序为4>1>3>2,内侧有吸盘4行,吸盘大小相似,吸盘腔壁上的角质环外缘具尖锥形小齿;惟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特点是基部约占全腕1/3处的吸盘特小,中部和顶部吸盘正常。触腕长度一般超过胴长,触腕穗狭小,长约40 ,其上有吸盘20行,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外缘具方圆形小齿。头部的腹面有一漏斗器,漏斗管下方体内的墨囊相通,可由漏斗排出黑液御敌。生活时,胴背有明显的白花斑,雄者斑大,雌者斑小。胴部两侧有肉鳍,全缘,前端较狭,向后渐宽,左、右两鳍在末端分离。胴后腹面末端有一腺孔,捕获后常有红褐色液体流出。外套腔背面的内壳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3倍,角质缘发达,末端形成角质板,横纹面呈水波形,末端无骨针。 2.金乌贼,体中等大,胴部卵圆形,一般长约200mm,约为宽的1.5倍,头部长约30mm,腕序为4>1>3>2,吸盘4行,其角质环外缘具不规则的钝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特点是基部7列、8列吸盘正常,至9-15列吸盘突然变小,向上的吸盘又正常。触腔略超过胴长,触腕穗呈半月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小而密,约10行,大小相近。生活时体表黄褐色,胴背具棕紫色和乳白色相间的细斑,雄性胴背具金黄色的波状横纹,但在生殖季节常显出若干不规则的蓝绿色横纹,腹部由乳白色变成 金绿色,非常鲜艳。内壳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5 倍,背面凸,有坚硬的石灰质粒状突起,腹面石灰质松软,中央有一条纵沟,横纹面具环形生长的横纹。末端骨针粗壮。 3.针乌贼,体较小胴部狭瘦,后端尖细,一般长约90mm,约为宽的2倍,鳍窄,头部长约12mm。雌雄异形显着,雄性胴部瘦长呈圆锥形,腕序为2>4>1>3,其中第2对腕约为其他各腕长度的2倍以上,且极粗壮,顶端圆,外侧有紫色环纹,腕下面2/3处吸盘为4行,余为2行;雌性胴部胱肥短,腕序为2>1>4>3,第2对和第3对腕相似,下面3/5处吸盘为4行,余为2行。两性的第1对和第3对腕吸盘为4行,顶端吸盘为2行;两性的第4对腕吸盘均为4行,两性的吸盘角质环外缘,基本无齿,惟尖端小吸盘略具方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顶端吸盘极小。触腕细长 ,超过胴长,触腕穗短小,约占全腕长度的1/10,吸盘7-8行,大小悬殊,中央4行最大。生活时背部有极细的黄色斑点。雄性内壳长为宽的6倍;雌性内壳长为宽的4倍,角质缘很窄,背面突起极细小,中央有一条纵肋,末端骨针尖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