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化寒湿剂●真武汤 《伤寒论》

2019-12-2 13:39|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741| 评论: 0

摘要: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9g)芍药三两(9g)白术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温阳利水。 【主治 ...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

1.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瞩动,振振欲擗地。

【证治机理】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亦可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脾阳虚则水湿难运,肾阳虚则气化不行,脾肾阳虚则水湿泛溢。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气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湿浊内生,流走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若太阳病发汗太过,既过伤其阳,阴不敛阳而浮越,则见仍发热;又伤津耗液,津枯液少,阳气大虚,筋脉失养,则身体筋肉动、振振欲擗地;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宁;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水泛之象。法当温肾助阳,健脾利水。

【方解】方中君以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暖脾抑阴以温运水湿。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合附子可温脾阳而助运化,同为臣药。佐以辛温之生姜,配附子温阳散寒,伍苓、术辛散水气,并可和胃而止呕。配伍酸收之白芍,其意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瞩动;四者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亦为佐药。全方泻中有补,标本兼顾,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配伍特点】辛热渗利合法,纳酸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重在温肾。

【运用】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附方】附子汤 (《伤寒论》)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5g) 茯苓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白术四两(12g) 芍药三两(9g)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鉴别】附子汤与真武汤药物组成仅一味之差,均可治疗阳虚水湿泛溢之证。但前者重用附、术,并配伍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主治阳虚寒湿内盛所致之痹证;后者附、术量减半,并佐以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主治阳虚水湿泛溢之证。

【方论选录】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治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气而和胃也。(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三)

【医案举例】吴孚先治赵太学,患水气咳嗽而喘,误作伤风,概投风药,面目尽肿,喘逆愈甚。曰:风起则水涌,药之误也。以真武汤温中镇水,诸症悉平。(《续名医类案》)

一叟,患滞下,色白不黏,不饥不渴,腹微痛而不胀。孟英切脉迟微。进大剂真武汤加人参而愈。(《回春录》)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瞩惕保安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