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概述

2023-7-12 10:03| 发布者: 蒲公英| 查看: 301| 评论: 0

摘要: 一、痧症概述 刮痧疗法,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学说皮部理论为基础,术者利用铜钱、瓷匙、牛角片、玉石片等工具,按照一定的动作要求和技术要领,在人体体表进行刮拭,使皮下出现点状或斑状出血点(“ ...

一、痧症概述

刮痧疗法,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学说皮部理论为基础,术者利用铜钱、瓷匙、牛角片、玉石片等工具,按照一定的动作要求和技术要领,在人体体表进行刮拭,使皮下出现点状或斑状出血点(痧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这是狭义的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多用于治疗中医学及民间所特指的痧症,而事实上治疗痧症刮痧法外,还有焠痧”“放痧”“拍痧”“撮痧”“揪痧”“拈痧”“扭痧”“拧痧”“扯痧”“挤痧”“提痧”“掐痧”“拨痧等方法,因而广义的刮痧疗法还包括了徒手操作和刺血等各种治痧方法。

刮痧疗法是我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经济安全、适应证广等特点,多见于民间,尤其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因其对某些病证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故在民间流传不衰,亦被医家广泛重视。

学习刮痧疗法必须了解什么是痧症字由衍变而来,最早见于宋代张杲的《医说》,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也有痧症记载,明代张凤逵《伤暑全书》首载绞肠痧一症。清初痧病开始流行,治痧方法也随之完善。

是民间的习惯称呼。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身体内在的病理性反应的,谓之痧象,也包括刮痧刺激后表现在体表的,谓之痧痕疹征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或病理性阳性反应物。清代《临证指南医案》邵新甫按语云: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粟。它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上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是指痧症,又称痧胀”“痧气。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民间常常用刮痧法来治疗痧症,是因为古人认为痧症多由人体感受风、寒、湿、火或时疫之气侵袭,使腠理固而致密,外邪郁积体内,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致。

痧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无定论。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症的记载,涉及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如《痧惊合璧》一书就介绍了40多种疾病,连附属的共计100多种,根据其所描述的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斜疝;产后痧似指产后发热;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头疯痧类似偏头风;缩脚痈痧类似急性阑尾炎等。此外,民间还有所谓寒痧、热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白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等。

痧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痧症是中医学及我国民间所特指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夏秋季节,多因感受瘴气或秽浊之气所致。其主要症状为:头痛或头昏脑胀,自觉视物昏花或昏暗,恶心欲吐,厌油,腹胀欲便,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手足发麻,全身困重,疲乏嗜睡,指甲、口唇青黑等。

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以匕周婴儿瘛所的描述,即以类似后世刮痧的钱匕刮法治疗小儿惊风,这是刮痧方法的最早记载。明代《医学正传》中亦有治痧症,或先用热水蘸搭臂膊而以苎麻刮之,甚者针刺十指出血的刮痧疗疾记载。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记载了他亲自用刮痧的方法治疗急性心腹疼痛、咽喉闭阻的一则医案:乃择一光滑细口磁碗,别用热汤一盅,入香油一二匙,却将碗口蘸油汤内,令其暖而且滑,乃两手覆执其碗,于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以渐加重。碗干而寒,则再浸再刮。良久,觉胸中胀滞渐有下行之意,稍见宽舒,始能出声。顷之,忽腹中大响,遂大泻如倾,其痛遂减,幸而得活。泻后得睡,一饭顷,复通身瘙痒之极,随发出疙瘩风饼如钱大者不计其数,至四鼓而退。愈后细穷其义,盖以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向下刮之,邪气亦随而降。凡毒气上行则逆,下行则顺,改逆为顺,所以得愈。虽近有两臂刮痧之法,亦能治痛,然毒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清康熙年间,浙江名医郭志邃编写了刮痧专著《痧胀玉衡》,建立起完备的痧症辨证论治体系,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股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痧胀玉衡·刮痧法》)清代费山寿《急救痧症全集》记载:苏、扬、杭、绍风俗,患痧者令仆人以指挟其咽喉两旁及项下、胸前作菊花样,谓之提痧。《厘正按摩要术》的作者、清代推拿名家张振鋆还写过一本刮痧著作《痧喉正义》。清代郭鏸《痧症全书》(《晰微补化全书》),对刮痧疗法做了详细论述。清末一指禅推拿流派的推拿专著《一指定禅》,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取材于此书,试图借助刮痧疗法的理论来扩大推拿疗法的治疗范围。由以上文献可见,刮痧与推拿关系密切。

刮痧疗法与推拿疗法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起源上讲,刮痧疗法与推拿、针砭等外治疗法关系密切,相互演变而产生。其次,刮痧疗法中的揪痧”“掐痧”“拨痧,其本身就可以认为是一种推拿手法。很多刮痧手法与推拿手法操作有较多的相似之处,有些急痧症可以通过徒手掐痧、拨痧及揪痧等方法而获救或治愈。再次,推拿疗法中的刮法、推法是徒手操作,如果借助工具,就成为刮痧操作了。

 

二、作用原理

刮痧疗法既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又有防病保健之功效。

(一)中医学原理

刮痧疗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中医认为,阴阳失调,百病丛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刮痧可促进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当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刮治的刺激还可以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滋养脏腑组织器官,加强祛除病邪之力。当脏腑经脉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时,可通过经络腧穴或相应部位的刮治,引导气机恢复正常,调和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2.开启腠理,透痧排毒 

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及体表的痧气毒邪通达于外,随腠理开启而外泄。《景岳全书》阐述了背部刮痧的排毒祛邪功能:虽近有两臂刮痧之法,亦能治痛,然毒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

3.宣通气血,祛瘀生新 

通过刮拭皮肤,使气血通达,瘀血化散,新血得生。

4.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在一些急痧症中,邪正双方势均力敌,都很强盛,如不及时治疗,正不胜邪,容易出现危险。此时如通过刮痧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起到迅速扶助正气的作用,正气足则可祛邪外出,使病人转危为安。

5.调理脏腑,防病保健 

刮痧疗法通过对皮部及经络、腧穴的刺激,起到增强和固护卫气、疏通经络气血、调理脏腑功能的防病保健作用。

(二)现代医学原理

现代医学证明,刮痧疗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物理刺激,它通过刮拭人体体表局部或特定腧穴,刺激神经末梢或感受器而产生效应,促进微循环和淋巴循环,改善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的紧张与痉挛,调整胃肠功能活动,并通过神经的反射或神经体液的传递,以及脑干网状结构大脑皮质下丘脑的有效激活,可以在较高的中枢水平上调节肌肉、内脏、心血管的机能活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体液调节,增强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刮痧疗法能使局部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破裂,血液外溢,局部形成瘀血斑,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起到自身溶血作用。自身溶血是一个缓慢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刮痧还能够对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进行调节。有学者对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家兔在督脉刮痧前后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刮痧不但能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并能抑制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强,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说明刮痧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另外,临床研究证实,对同一腧穴施同样操作的刮痧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大椎刮痧能治疗风寒感冒,也可治疗风热感冒、内伤发热;曲池刮痧既可治疗高血压病、头痛等内科病,又可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痤疮等皮肤病;内关穴刮痧,可使心动过速时心率减慢,而心动过缓时心率加快等。综上表明刮痧疗法对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三、刮痧工具

以前民间多用苎麻、铜钱、牛角、瓷碗等作为刮痧工具,用锋利的瓷碗碎片作为放痧工具。目前,最常用的刮痧工具为经过精心制备的工艺品般的各种刮痧板(要求边缘光滑圆润,具体形状及规格要根据人体刮拭部位不同,制成不同弧度的边缘、不同厚薄、大小不一的刮板),如水牛角刮痧板、玉石刮痧板及砭石刮痧板等。因背部体表面积较大,背部刮痧常采用拔火罐用的大玻璃火罐,也可采用瓷调羹、平口钢化玻璃杯。三棱针则常用于挑痧和放痧。

 

四、刮痧介质

为了减少刮痧或扯痧时的阻力,避免皮肤破损和增强疗效,刮痧时一般要求在刮拭部位涂上适宜的润滑剂,这些润滑剂统称为介质。

1.水剂 

夏秋季节可用凉开水,冬春季节宜用热开水。亦可使用薄荷水、木香水、葱姜水等水剂。

2.油剂 

茶籽油、麻油及其他植物油,以及石蜡油、凡士林、滑石粉等都可以用作刮痧介质。茶籽油刮后皮肤有辣感,为民间首选刮痧油性介质。目前,市面有特制的专用刮痧油。临床上也可用红花油等。居家常备的清凉油、风油精、白花油等都可用作刮痧介质。

3.水油混剂 

民间多在小碗内盛热水,然后加少许植物油,即成易得而又上好的刮痧或扯痧介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记载的择一光滑细口磁碗,别用热汤一盅,入香油一二匙,却将碗口蘸油汤内,令其暖而且滑,现仍可参考用之。

4.乳膏剂 

目前,用于美容与保健的面部刮痧介质,多采用既能护肤又有润滑作用,且对眼睛无刺激的乳膏剂或凝胶。

5.鸡蛋清 

鸡蛋清也可用作刮痧介质,尤其适用于夏季。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部位刮痧功效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