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黄帝内经》视频讲座教程完整版全集

2025-9-20 11:23| 发布者: 民间中医爱好者| 查看: 154| 评论: 0

摘要: 倪海厦老师(1954-2012)是著名的中医师、教育家,他深入浅出、生动犀利的讲课风格让许多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受益匪浅。他对《黄帝内经》的解读是其整个“天纪”、“人纪”系列教学中的核心基石,具有极高的学习价 ...

倪海厦老师讲解《黄帝内经》 - 深入浅出的中医智慧

倪海厦老师(1954-2012)是著名的中医师、教育家,他深入浅出、生动犀利的讲课风格让许多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受益匪浅。他对《黄帝内经》的解读是其整个"天纪"、"人纪"系列教学中的核心基石,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倪师讲解《黄帝内经》的核心特点

1. 追本溯源,直指核心

倪师不讲空泛的理论,而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和自然法则。他强调《黄帝内经》不是一本古老的"医学教科书",而是一本揭示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并将人体置于宇宙中看待的"生命哲学"。他常从《易经》的原理出发,阐释《内经》中的阴阳、五行、象数理论,让听众明白其"所以然"。

2. 生动形象,善用比喻

这是倪师课程最吸引人的地方。他将深奥的医理用非常生活化、通俗易懂的比喻讲出来。

比如讲"阴阳":他用电脑硬件(阴)和软件(阳)来比喻,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功能,两者缺一不可,完美解释了阴阳互根、相互为用的关系。

比如讲"五脏六腑":他把脏腑比作一个朝廷,心为"君主之官"(皇帝),肺为"相傅之官"(宰相),肝为"将军之官"(将军),脾胃为"仓廪之官"(财政部长),肾为"作强之官"(工部尚书)。这种比喻让人瞬间理解各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强调"治未病"与"中医是预防医学"

倪师极力推崇《内经》中"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他认为最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将其阻断。他的讲解中花了大量篇幅在"四时调神"、"养生之道"上,教导人们如何根据季节、时辰、情绪来调整生活起居,从而不生病。

4. 驳斥谬误,正本清源

倪师言辞犀利,常常批判现代医学的某些弊端和现代人错误的生活习惯(如过量喝牛奶、吃维生素、熬夜等)。他通过解读《内经》,来证明许多现代慢性病都是因为违背了古老的自然养生法则而导致的。

5. 贯通"人纪"系列

倪师将《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融为一体讲解。他讲《内经》的原理,是为了给后续的《伤寒论》(方剂)和《针灸》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听懂了《内经》,才能真正理解张仲景的方子为什么那么开,针灸为什么取那个穴。

倪师讲解《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篇章

倪师的讲解并非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抓取核心篇章进行重点阐发。

《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

这是倪师最最强调的部分!他认为是《内经》的精华,是中医的"宪法"。

核心思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他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作息、情志和饮食,并严厉批评了逆天而行的现代生活方式。

《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

重点讲解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具体对应到人体的脏腑、经络、五官、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味等。

建立了"天地-人体"全息对应的整体观,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

详细讲解"十二官"(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协作关系,即上文提到的"朝廷比喻"。

《五脏生成篇》、《经脉别论》

讲解气血津液的运行和诊断知识,如五脏之华、五味所伤、脉诊原理等。

《宝命全形论》、《刺禁论》(与针灸关联)

讲解治疗的大原则和禁忌。

如何学习倪海厦讲的《黄帝内经》

观看视频

倪师的《人纪》系列有完整的视频课程,这是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他的表情、手势和强调的语气都富含信息。

配合教材

可以准备一本《黄帝内经》的原文教材(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版本),边看视频边对照原文,加深理解。

记笔记

倪师的课程信息量巨大,很多真知灼见一闪而过,一定要勤做笔记。

联系实际

将学到的养生之道立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比如尝试在11点前睡觉(养胆经)、春天多吃绿色蔬菜等,亲身感受身体的变化,会极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辩证看待

倪师观点鲜明,有时为了强调效果,言辞会比较绝对。学习者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汲取其精华,理解其核心思想,而不必拘泥于每一个具体的字句。中医本身也是讲求辩证的学科。

总结来说,倪海厦老师讲的《黄帝内经》,是将这部中医圣典从神坛请到了人间,用最生动幽默、最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健康长寿的真正法则。它不仅是一堂中医理论课,更是一堂精彩的生命哲学课。对于任何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入门和进阶资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