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急症●中风

2021-3-5 14:16|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467| 评论: 0

摘要: 第三章 内科急症第一节 中风中风是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为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多见。本节主要讨论 ...
第三章 内科急症
第一节 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为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多见。本节主要讨论中风病急性期的诊断及治疗。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可参照本节进行救治。
  【病因病机】
   中风病是在元气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脑脉血溢。阴的能风中
   1.元气亏虚 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天癸绝,肾气衰,冲任气脱,形神俱败,为中风的发病基础。年老体弱,元气耗伤,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致发本病。沈金鳌提出“元气虚为中风之根也”,因为“中风,风乘虚而为病也。惟中风之病由于虚,故腑虚则中腑,脏虚则中脏,血脉虚则中血脉,而其症各别”。(《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
   2. 劳倦内伤 “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阳气升张,引动风阳内旋,气火俱浮,或兼夹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嗜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夹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4.五志所伤,情志过极 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扇,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发为本病。
   总之,本病由元气亏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气虚血瘀(瘀),气虚水停(痰、饮),痰瘀互结,生热化火,火极生风,风火相扇,气机逆乱,上冲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发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中风的核心病机为元气亏虚、痰瘀互阻、风火相扇。其中,元气虚为本,瘀、痰、火、风为标,其中痰、瘀为中间病理产物,风、火为最终致病因素。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2.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3.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失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和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发病于静息、睡眠中者,症状较轻,头痛、头晕多不显著,常为缺血性中风;而于活动、用力中起病者,症状多重,伴头痛、呕吐及瞳神改变,常为出血性中风。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4 周以内;恢复期是发病4 周以上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二、证候诊断要点
   中风病的病机主要为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可见邪阻经络、神机失用,闭证和脱证邪闭经络、神机失用主要症见肢体活动和感觉障碍,口舌歪斜及头目眩晕等,尚未出现神识不清,又因为邪实的不同,如瘀、痰、火、风相兼致病,可见不同的伴症。闭证主要见神昏,半身不遂,肢体强硬拘急等症。脱证可见神昏,半身瘫软,手撒肢冷,二便自遗等症。
   三、鉴别诊断要点
   本病临床需与痫证、厥证及痉证相鉴别。
   1.痫证 都有突然昏倒的见症。但痫证为发作性疾病,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伴有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小便失禁,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2.厥证 厥证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时间短暂,同时常伴四肢厥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3.痉证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中亦可伴有神昏,但多出现在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而中风者多起病即有神昏,然后出现抽搐。痉证者抽搐时间长,中风者抽搐时间短。
   四、相关检查
   1.颅脑 CT 临床诊断中风病的首选检查。急性出血性中风当时,CT即可显示新鲜血肿,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血肿周围的水肿,中线结构是否移位。多数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于发病后 24 小时内 CT 不显示密度变化,24-48 小时后逐渐显示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梗死灶。如果梗死灶体积较大则可有占位效应。
   2.磁共振成像(MRI) 出血性中风时,急性期血肿呈现低信号及等信号,血肿吸收期为高信号,囊肿疤痕期为低信号。MRI在出血急性期的诊断不如 CT 敏感、准确,但在判断病理转归方面则优于 CT。MRI能够检出较早期的缺血性中风,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梗死灶几乎都能被 MRI 显示,表现为 T;加权低信号,T:加权高信号。
   3.其他 还应进行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肾功、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出血性中风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可暂时增高,达(10~20)x10°/L,血糖、尿素氮等亦可短暂升高。
   【急救处理】
   一、常规处理
   1.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2.保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摘除假牙,尽可能保持侧卧位,以利于口腔分泌物的引流,并防止舌后坠。间断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湿化,必要时机械通气。
   3.建立静脉通道,宜选用生理盐水,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4.体温升高,可予冰袋、冰帽、酒精擦浴进行物理降温。
   5. 最初 24 小时内应禁食;神志清醒患者,宜进软食。对轻度吞咽困难者,给予流质饮食;中度吞咽困难患者,予半流质饮食;对严重吞咽困难或神昏患者,宜采用胃管进食。
   6.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的变化。
   7.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注意翻身,防止褥疮;注意拍背、吸痰,防止肺部、口腔、皮肤等部位感染;有感染者针对病因选用抗生素。
   8. 高血压、烦躁者均可对症处理。
   二、辨证救治
   1.邪阻经络,神机失用
   多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头晕目眩,口舌歪斜,可伴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小便黄赤,腹胀便秘等症,舌质淡红或红、紫暗,舌苔薄白腻或薄黄、黄厚腻,或上有瘀斑、瘀点,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瘀血闭阻脉络。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处理】
(1)方药:以化痰通络汤为代表方,药用法半夏、茯苓、天竺黄、胆南星、天麻、丹参、香附、大黄等。
加减法: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舌苔黄腻,烦躁不安者,加黄芩、山栀;头痛,眩晕,加菊花、夏枯草;数日大便不通,腹胀满者,合用星蒌承气汤。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人 250ml 液体中静滴,每日1~3 次。灯盏细辛注射液20~40ml,加入250~500ml液体中静滴,每日1次。
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可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加250~500ml液体中静滴,每日1次。或用三七皂苷注射液(血栓通、血塞通)12~16ml,加入250ml 液体中静滴,每日1次。
   2.闭证
   神昏,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甚则手足抽搐,四肢厥冷,兼见鼻鼾痰鸣,躁扰不宁,便干便秘等症,舌质红绛或淡胖,舌苔黄腻而干或白腻,脉弦滑数或沉实有力。
   【证机概要】邪闭清窍。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处理】
   (1)方药:以羚羊角汤为代表方,药用羚羊角粉、珍珠母、钩藤、竹茹、石菖蒲、远志、夏枯草、丹皮等。
   加减法;阴闭重者合用温胆汤,加服苏合香丸;阳闭重者合用安宫牛黄丸;腑实者合用星蒌承气汤;入营血者合用犀角地黄汤。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人250ml液体中静滴,每日2~3 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250ml 液体中静滴,每日 2~3 次。
   3. 脱证
   神昏,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出,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
   【证机概要】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
   【处理】见“脱证”一节。
   【综合诊疗】
   中风一病,起病急骤,临床症状错综复杂,变化迅速,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进行综合救治,以挽救病者生命。
   1.根据患者的意识、头痛、恶心或呕吐等症状,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等体征,及 CT结果,判断患者是否伴有颅内压升高。如果有,则用25% 甘露醇 125 ~250ml 静脉滴注。
   2. 不盲目降血压,以防引起脑灌流减少,加重脑水肿。血压应维持在180/100mmllg左右;当血压升高时,可选用适当药物控制血压。
   3.呕血、便血为中风危重并发症。呕血者常见于临终前患者,病势凶险,即使积极采取中西医综合抢救措施,目前也难取得成功。出现便血,参见“急性出血”一节教治。
   4.患者出现抽搐、烦躁不安,可给小剂量短效镇静剂。
   5.西医治疗脑血栓形成,通常采用超早期(在起病6 小时内)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尿激酶(UK),100 万~150 万U,持续静滴 30 分钟以上。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适应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以下可供参考:1年龄<75 岁;2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因预后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3发病在6小时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 小时;4治疗前收缩压<200mmg 或舒张压<120mHg;5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灶尚未出现,证明确为超早期;6排除 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超过1小时);7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8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6. 对于不适合溶栓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要及时口服阿司匹林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
   7.出血性中风的外科治疗,应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全身情况决定。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
   手术适应证;如下列患者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明显功能障碍,可考虑手术治疗: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明确的血管病灶。脑桥出血一般不宜手术。
   常用的手术方法:①开颅血肿清除术;②钻孔扩大骨窗血肿清除术;③钻孔穿刺血肿碎吸术;④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⑤脑室引流术。
   【预防与调护】
   1.起居得宜 急性发作期患,应当卧床休息,防止“劳则气耗”、“烦劳则张”;待病情稳定后,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肢体、语言等康复训练,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尽量保持病室安静,空气官清新、流通,防止外感。
   2.调节情志 稳定患者焦躁不安的情绪,防止情绪剧烈波动,情志失调。
   3.饮食有节 中风患者不宜饱餐,忌食辛香燥烈、肥甘厚味及醇香之品,应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大便。
   4.增强体质 中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保精养生,培补元气,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增强体质,防止中风的发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