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症●小儿外感高热

2021-3-16 10:37|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545| 评论: 0

摘要: 第五章儿科急症第一节小儿外感高热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急症,由于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之邪,邪客肌表,正邪相争,临床以发热为主症,体温39℃以上者即是。亦称“壮热”。有关发热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 ...
第五章 儿科急症
第一节 小儿外感高热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急症,由于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之邪,邪客肌表,正邪相争,临床以发热为主症,体温39℃以上者即是。亦称“壮热”。有关发热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乳子而病热,脉悬小。”《素问·热论》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隋唐以来凡论小儿病者,发热是疾中之首。宋代《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发热有潮热、壮热、风热、温热等不同类型。明·吴又可《温疫论》指出温疫发热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是由口鼻而入,治疗以祛邪为第一要义。清·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治疗温热病。
    本病一年四季常见,任何年龄皆可罹患,且年龄越小患病愈多。外感高热只要治疗及时,虽壮热而易愈。但外感温疫发热,热愈高病情愈重。西医学的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小儿外感高热,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疫疠之邪,客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正盛邪实,邪热蒸腾于外而致高热。其中以风寒、风热、湿热之因为多见。其病在表或由表人里,其性属热属实。若阴阳失调,气血虚损,虚热内生,则其病在脏在腑,属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突然高热,体温39以上,或恶寒发热,无汗;或壮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或鼻塞流涕、咽痛、咳嗽;或高热,痢下脓血;或高热烦躁,神昏抽搐。
   2.面赤目赤,烦躁易惊,呼吸气促或气粗,舌红苔黄,脉数。
    二、证候诊断要点
   1.实证发热 壮热,面赤气粗,鼻千目赤,神烦躁动,口渴唇裂,大便秘结,尿黄赤;或恶寒发热,无汗,舌质红赤,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或洪数。
   2.虚证发热 发热,日晡尤甚,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无力。
   三、鉴别诊断要点
   小儿内伤发热;小儿内伤发热多属虚证,起病缓,病程长,热势多样,常见低热、潮热。小儿内伤发热有内伤病因存在,发热是元气虚损、阴阳不和的表现,治疗以扶正调和阴阳为主。而小儿外感高热起病急,传变快,属实证,治疗以祛邪为主。
   四、相关检查
   1.血、尿、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测(细菌、病毒、支原体等)。
   2.咽拭子培养,血培养,血沉,抗链“O”等。
   3.胸部正侧位X线片。
   【急救处理】
   一、常规处理
   小儿外感高热是儿科门诊常见的急症,病势急,传变快,极易引起惊风,故必须及时处理,立即降温。
   物理降温,可用酒精浴、温水浴、冰枕、冰帽、冰袋等。2-01火镇新建主3
    二、辨证救治  n0901.3母期119
   (一)实证发热
   1.表热证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鼻流清涕,脉浮或指纹浮红;或发热汗出,鼻流浊涕,面赤;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年
   【证机概要】风邪夹寒或夹热束表,邪正相争。
   【治法】辛温或辛凉解表。
   【处理】
   (1)方药
   外感风寒:荆防败毒散为代表方,药用荆芥、防风、羌活、薄荷、前胡、柴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
   外感风热:银翘散为代表方,药用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豆豉、甘草。
   加减法:咳嗽甚者,加杏仁宣肺止咳;头痛加白芷疏风止痛;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清热利咽;口渴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鼻衄去荆芥、豆豉,加侧柏叶、白茅根清热凉血。
   (2)中成药
   外感风寒:至圣保元丹:每次1丸,每日23次,周岁以下酌减。小儿至宝丸:疏风清热,消食导滞,化痰息风。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6个月以下小儿酌减。
   外感风热:新雪丹:清热解毒。每次0.75~1.5g,每日2~3次。紫雪散:清热解毒,止痉开窍。每次0.75~1.5g,周岁以内小儿每次0.3g,每日2~3 次,口服。
   (3)其他疗法:十宣穴针刺放血,每日2 次。风池、大椎、曲池、合谷,三棱针放血四五滴,每日2次,必要时配十宣、耳尖小
   2.里热证
   突发高热,壮热不退,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或大便秘结,尿短赤,或头痛呕吐,烦躁嗜睡,惊厥,或皮肤斑疹,或面色灰白,抽搐,痢下脓血,舌红苔黄糙,脉洪数。
   【证机概要】暑邪、疫邪外袭,毒热炽盛,人气人营,邪正相争。
   【治法】清热解毒。
   【处理】
   (1)白虎汤为代表方,药用生石膏、甘草、知母、米、羚羊角。
   加减法:伤于阳暑宜用清凉涤暑汤;伤于阴暑宜用新加香薷饮;阳明腑实,宜用大承气汤加减;邪在营分,宜用清营汤加减;热人血分,犀角地黄汤加减;湿热盛,宜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少阳经热,宜用小柴胡汤加减。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
   (2)中成药:新雪丹:清热解毒,次 0.75 -1.5g,每日2~3次。紫雪散;清热解毒,止开,每次0.75-1.5g,每日2~3次,周以内小儿每次0.3g,每日 2-3 次,口服。双黄连注射液,每次 60mg/kg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穿琥宁注射液,每次10~15m/kg加人10%或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清开灵注射液每次10~2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每次1~2ml。
   (3)其他疗法:生石膏、桂枝、赤芍甘草,煎汤保留灌肠。有阳明腑实证者,用承气汤类灌肠。也可用冷生理盐水100~200ml 保留灌肠。
   (二)虚证发热
   发热,日晡尤甚,神疲乏力,纳少,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数无力。
   【证机概要】毒热伤阴,阴伤阳盛。
   【治法】滋阴退热,益气养血。
   【处理】
   (1)方药:地骨皮散为代表方,药用地骨皮、知母、银柴胡、功劳叶、太子参、当归。
   (2)成药:清身饮冲剂:养阴清热,益气敛汗,每次1/3-1/2袋,每日2-3次,口服。双黄连注射液,每次60mg/kg加人5% 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
   【综合诊疗】
   小儿外感高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发热,感染是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感染所致。临床特点发病急,变化快,婴幼儿抑郁引起惊厥。迄今为止,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对小儿外感高热的诊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病史询问对诊断有较大帮助,应注意发病年龄、性别、季节、流行地区、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史等,了解发热的缓急、高低、类型、时限、规律性及发展过程,以准确地辨病。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有病因治疗、对症处理。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尤其是病毒感染性高热具有一定优势,临证时以虚实辨证为纲,根据感邪不同,可选择病因辨证、八纲辨证、脏脆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因人施治,因证施治。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肝常有余,有余为实,故外感高热,热甚灼筋,易出现抽搐动风惊厥之症,尤其婴幼儿更易出现惊厥,临证时应酌情加息风镇惊之品,以防惊厥之变。
   小儿中药用药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一般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
   【预防与调护】
   1.预防小儿平时应保持适当的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凡疾病流行季节,不到公共场所活动,以免感受时邪。
   2.护理高热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多 水,饮食宜清淡。服发汗解表药后,应进热饮,盖衣 ,以助汗出,但取微汗,不宜过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