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祛寒剂●吴茱萸汤 《伤寒论》

2019-11-12 09:13|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877| 评论: 0

摘要: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洗一升(9g)、人参三两(9g)、生姜切六两(18g)、大枣擘 十二枚(4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吴茱萸汤

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9g) 人参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擘,十二枚(4)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胃寒呕吐证。食谷欲呕,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舌淡,脉沉弦。

3.肾寒上逆证。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证治机理】本证一为阳明寒呕,二为厥阴头痛,三为少阴吐利。其证虽属三经,然病机皆为虚寒之邪上逆犯胃所致。胃以通降为顺,胃受寒邪,失于和降,故见呕吐、不食、食则欲呕,或胃脘冷痛。《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厥阴肝经夹胃上行,上入巅顶,其气主升。若肝寒上犯于胃,则呕吐涎沫;上扰清阳则头痛,且以巅顶痛著。肾为水火之脏,肾经受寒则阳气微,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寒邪上逆犯胃,则呕;阳失温煦,寒湿下侵,则利;阴寒内盛,阳气扰争,故烦躁欲死。阳虚寒盛,其舌色当淡,脉自沉弦而细迟。治当温中补虚,助阳散寒,降逆止呕。

【方解】方中吴茱萸辛苦性热,入肝、肾、脾、胃经,上可温胃散寒,下可温暖肝肾,又能降逆止呕,一药而三经并治,《金镜内台方议》谓“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故以为君。重用辛温之生姜为臣,生姜乃呕家之圣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吴茱萸与生姜配伍,相须为用,温降并行,颇宜阴寒气逆之机。《医方论》云:“吴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佐以甘温之人参,补益中焦脾胃之虚;佐使以甘平之大枣,益气补脾,调和诸药。人参、大枣并用,补益中气,与吴茱萸、生姜合用,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遂成补虚降逆之剂。

【配伍特点】肝肾胃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并施,以温降为主。

【运用】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之常用方。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方论选录】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八)

【医案举例】某,积劳伤阳,先已脘痛引背,昨频吐微眩,脉弱汗出。胃中已虚,肝木来乘,防有呃忒吐蛔。仿仲景食入则呕者,吴茱萸汤主之。(<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方歌】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