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剂●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19-11-12 09:29|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854| 评论: 0

摘要: 第一节 补气剂 补气剂,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各9g)甘草炙(6g),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 ...

第一节 补气剂

 

补气剂,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9g) 甘草(6g),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人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证治机理】本证乃由禀赋不足,或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致。《灵枢·营卫生会篇》谓“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气虚则肺气亦虚,故语声低微、气短;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失养,故乏力;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气虚弱,则纳差食少;脾运不健,湿浊内生,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缓,均为脾胃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

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其治当补益脾胃之气,脾胃健旺,则诸症除矣。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能大补脾胃之气,故为君药。臣以白术健脾燥湿,与人参相须,益气补脾之力更强。脾喜燥恶湿,喜运恶滞,故又以茯苓健脾渗湿,合白术互增健脾祛力,为佐助。炙甘草益气和中,既可加强人参、白术益气补中之功,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佐使。四药皆为甘温和缓之品,而呈君子中和之气,故以“君子”为名。四药合力,重在健补险胃之气,兼司运化之职,且渗利湿浊,共成益气健脾之功。

【配伍特点】甘温和缓,适脾欲缓喜燥之性。

【运用】本方为补气之基础方。以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附方】

1.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锉甘草炒,各等分(6g)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症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2.六君子汤(《医学正传》陈皮一钱(3g)半夏一钱五分(4.5g)茯苓一钱(3g)甘草一钱(38)人参一钱(3g)白术一钱五分(4.5g)上切细,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或咳嗽痰多稀白等,舌淡苔白腻,脉虚。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人参一钱(3g)白术二钱(6g)茯苓二钱(6g)甘草七分(28)陈皮八分(25g)半夏一钱(3g)砂仁八分(2.5g)木香七分(2g)上加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症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息,或气虚肿满等。

4.保元汤(《博爱心鉴》)黄芪三钱(9g) 人参一钱(3g)炙甘草一钱(3g)肉桂五分(1.5g)(原著本方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功用:益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症见倦息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鉴别】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但理中丸以干姜配人参为主,既补脾胃之虚,又温中祛寒,具温中补虚之功,而治脾胃虚寒证;四君子汤则以人参配白术为主,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兼助运化,具补气健脾之功,故主治脾胃气虚之证。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与保元汤均由四君子汤加减而成,属治疗脾胃气虚之剂。异功散加入陈皮,益气健牌,辅以理气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加入陈皮、半夏,又有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加人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除益气化痰外,又能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脘腹胀痛之证;

保元汤加人黄芪、肉桂,去白术、茯苓,纯补无泻,温补阳气之功著,适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

方论选录】四君子汤用白术、人参、茯苓、甘草者,白术则健脾燥湿,人参则补肺扶脾,茯苓则降气渗湿,甘草则补胃和中,譬如宽厚和平之君子,而不为奸险卒暴之行也。《和剂》云等分,愚以为药之君臣,剂之大小,又人之所处何如也。(方广《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九)

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症,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日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陈念祖《时方歌括》卷上)

【医案举例】一小儿饮食停滞,服消导之剂。曰:此脾胃气虚,不能克化也,法当调补为善,若数用克伐之剂,脾气益伤,饮食愈停矣。已而腹内又结一块,寒热潮热,食少作渴,大便不实,用四君子汤,饮食渐增。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八)

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生齿衄。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久积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脾土厚则火自敛,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静香楼医案》)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