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99|回复: 0

整合医学(HIM)走向医学发展新时代

[复制链接]

155

主题

250

回帖

2909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909
发表于 2020-6-19 15: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启疾光 于 2020-6-19 15:33 编辑

整合医学(HIM)走向医学发展新时代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院士

整合是时代发展的特征,也是解决划时代难题的法宝。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生存、长寿、健康的追求,加之专科细划、专业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对医学发展呈双刃剑的影响,医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正如2000年医史学家罗伊·波特在《剑桥医学史》写道:“在西方世界,人们从没活得这么长久,也从没活得这么健康,医学也从没这么成绩斐然,但与之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没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人类必须在回顾总结医学发展历史的同时,提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因此,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简称整合医学的概念和实践应运而生,并得到国内外绝大多数同行的赞同和共鸣[2]。本文专就HIM的沿革、内涵、区别和实践作一综述。

一、沿革

人类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概之两个特征,可用两个N字形来代表。一是发展趋势,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开始是上升趋势,到中世纪达高峰,继之向下走,然后再回升发展,西医中医基本都经历过这样的变化,只是中医的N字变化来得比西医晚一些[3]。二是发展方式,也呈N字形,开始是整合,无论是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原始医学知识体系,继之是逐渐地分化、分科,然后出现整合的态势[4]。其实,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都是以N字型方式向前推进,N字跟N字连起来就是波浪,踏着波浪,推波逐浪,前行不止,这是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规律,医学的发展也是这样。

在波浪发展式的医学历史中,也可以将其大概总结成三个时代。

首先是经验医学(或传统医学)时代。这一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农业革命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人类初始阶段,由于伤病袭扰,不得安宁,甚至病死或伤死。人们在与自然界漫长的斗争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形成了许多宝贵而有效的防病治病经验,其中包括医药学,心理学等等,那时医学并不像现在,专指与人体及生命相关的知识,而是与人相关的知识都泛指医学。比如《黄帝内经》书中的医学知识不过30-40%,其余均为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自然等等。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据传曾经创造了百种以上医学体系。除西医学外,其中包括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民间疗法、冥想疗法、催眠疗法、顺势疗法、按摩疗法、芳香疗法、食疗、维生素疗法、温泉疗法、氧气疗法等,传统的中医药和针灸疗法也属其中。这些医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诊治不同的疾病,都有其合理性,有效性和先进性。但至今绝大多数都已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有神学崛起,宗教盛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武力掠夺,甚至血腥镇压,当然也有自己不争气。就拿中国来说,除了经典中医外,还有藏医、回医、维医、朝医、蒙医……等等。比如中医,如果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主席等一届又一届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可能中医也到不了今天。

接着是科学医学(或生物医学)时代。这一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工业革命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医学开始也不十分强盛,由于将科学方法的引入,特别是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一代又一代的显微镜术使医学逐渐从宏观走向了微观,同时有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参与,导致了西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病因过去说不清楚说清楚了,过去治不了的疾病治好了,西医学在所有医学体系中逐渐达到至高无尚、唯我独尊的境地。但同时,一花独秀、孤芳自赏,近亲繁殖,朝着单一方向呈唯一发展也导致了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比如人类约4000种常见病,其实90%以上并无好药可治;人类约7000种罕见病,其实99%以上无药可治;肿瘤已成为人类四大死因,其实大量病例治了还不如不治。尽管一个又一个医学模式粉墨登场,循征医学不够了来个转化医学,转化医学不够了又来个精准医学……这些医学模式虽然都有其积极作用,但都是从医学发展的某一个方向、某一个角度,甚至是某一个很小很小的角度试图去解决问题,去解决人类健康这个事关全局,且复杂多变的问题自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也就是我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特别是疾病谱已经或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⑴从过去的传染病为主到现在以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为主;⑵从过去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到现在的营养过剩性疾病;⑶从过去以年青人为主的疾病到现在已主要为老年性疾病;⑷从过去生物性疾病到现在的环境性、社会性疾病;⑸从过去以单病因为主的疾病到现在的多病因为主的疾病;⑹从过去比较简单的病种到现在相当复杂的病种;⑺从过去以早期病变为主的疾病到现在迁延至晚期病变的疾病;⑻从过去的单器官疾病到现在的多器官疾病;⑼从过去以器质性为主的疾病到现在大量的功能性疾病;⑽从过去以治病救命为基本医疗需求,到现在还要防病、保健、康复、长寿……因此,我们必须要用新的策略、新的办法应对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不然,就可能发生医学实现了科学化,但忽视了人性化;医学实现了现代化,但忽视了现代性;医学实现了国际化,但忽视了民族性;医学实现了自动化,但忽视了人体的真实性。这样做,我们不是走向了弊端就是走入了怪圈。我们需要从这个怪圈或弊端中走出来,不仅要重视科学或生物学,而且要重视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将一切与人体健康有益的知识、有用的知识整合到医学中,这样才能引领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走向医学发展的正确道路[5]。

因此,医学发展必然走向整合医学时代。这一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必将受到信息革命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医学发展到现在,通过大量医学研究,我们从过去很少的知识到了现在医学知识爆炸的时代;通过无数病人的诊治,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通过不断的总结提高,我们发现了大量有效防病,保健康复的知识,这给我们收集、整理、整合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极好机会[6]。同时,疾病的复杂多变提醒我们,用单一知识、单一技术,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也要求我们把现有与人类人体有关的大量知识和技术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国的医学发展怎么走?这是一个十分难以回答的问题。去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一百周年,我个人认为在这一个百年中,中华医学会最大的贡献是不断地把西医药学的成果引进中国,推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人的健康,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的一百年应该怎么走,继续向世界学习没有错,但我们必须发现我们自己的创新道路。过去人家行,现在也行,我们要跟着行。假如将来人家不行了,我们还得继续行才行。要走新路,必须对走过的路进行回顾,进行总结。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近70年中,总体来讲随着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

(一)俄文时期。这个时期大致是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生产关系逐渐从私有制向国家所有制、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从而引发生产力大幅度解放,人民逐渐安居乐业。这个时期的社会管理主要是引用前苏联模式。医学的发展也是一样,向“老大哥”学习,大家都学俄文。我们医学的办学方式、教材内容、专科设置,都向前苏联学习,对西医学不是太重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很大一批老院士大都是这个时期培养的。这个时期对于我国医学体制的建立、形成、改造和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薄文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从1957-1965年。这10年时间,由于当时搞“大跃进,人民公社”,经济下行,国民经济受到重创,前苏联撤走援助专家,大量在建工程被迫下马,再加之连续三年的干旱。在社会和经济受到重创同时,医疗卫生与文化也一样遭到重创或极大干扰,大量的中学被迫停止上课,从1960-1965级医学院校的大学生都停课到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三)毁文时期。这个时期大致在1966-1976年。当时的10年浩劫,“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推进,极大地摧垮了我国的科技文化战线,医学受到的冲击特别严重。广大医学生停课闹革命,工农兵大学生和工宣队进驻大学搞教改,专家教授被赶到农村,被谓之“臭老九”、“牛鬼蛇神”,医学教材被大幅删减,很多政治口号被写进医书中。

(四)译文时期。这个时期大致在1977-1985年。这个时期恢复了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催生了科学的春天,也引来了医学发展的春天。但是,那时医学研究缺经费,学术讲台缺教师,图书馆里缺资料,加之医学人员的外文水平,特别是英文水平普遍不高,从而掀起了学习英文的热潮,同时也掀起了医学书刊英译汉的热潮,光《国外医学文摘》就达几十本分册。

(五)中文时期。这个时期纵跨1986-1995年。这10年中,医学研究受到极大重视,派出国外学习普增,研究经费大涨,产出论文骤增,但还是多以中文发表。各种各样的中文医著也应运而生。此前,中国只有《实用内科学》、《实用外科学》,这一时期医学各专业大量专著面世,医学各专业大量专刊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研究活动、产出的数据结果增多,很多学者分析结果、总结结论、书写论文,不按规则办事,不按规矩出牌,因而出现了大量不合格的论文,近期有一位著名的国外学者统计了近一百年来在《NEJM》、《JAMA》和《Lancet》发表的最有影响力的论文,结果发现约1/3是错的。为了纠正和减少如此之类的问题,国外提出了循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概念。

(六)外文时期,或称英文时期。这个时期大致在1996-2005年。从1996年以后,回国人员增多,医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加之国家倡导,在国外发表论文的数量逐渐增多。那时谁发表外文论文多谁就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就能当长江学者。国外的英文出版社或编辑部看到了这个势头,拼命增加新期刊,水平高的老期刊增办系列分刊。这个时期主要讲SCI论文的篇数,但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很少。这一时期,医学研究得到广泛重视,基础研究产出大量的结果,问题是难以用到临床。有一位国外学者统计了10年前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的101篇论文,结果发现只有1篇文章用于临床。面对基础与临床间出现难以跨越的鸿沟,国外提出了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概念。

(七)IF时期。这个时期从2005-2014年。由于国内SCI论文发表数量激增,国内外普遍强调文章发表的期刊及影响因子IF。这个时期,CNS论文逐渐增多,大量医学知识、专利、成果不断涌现。这个时期倡导的是影响因子,比拼谁的影响因子高,谁就优秀。此时,国家自然基金委提倡资助创新研究群体,以此整合力量形成大的研究团队,协同攻关聚焦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一时期,医学研究不能为防病治病带来益处成为突出问题,近50年在世界范围内很少研制出理想药物,有些药品用到临床,一年达500亿美元产值,结果因为发现对重要器官的毒副作用,一夜全部撤市[7]。美国住院病人中有约20%是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这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可能情况更为严重,为此,国外提出了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的概念。

从解放后横跨近70年的7个历史时期,中国的医学似乎都在为文而奋斗,从俄文、薄文、毁文、译文、中文到英文,真正推动医学发展并不令人满意。所以有外国人形象地说,什么是医学或药物,就是将一种或几种化学物质注射给小鼠,通过体内一系列反应,最后从小鼠屁股中生出一些SCI论文。但我不完全这么看,通过这近70年的过程,我们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找到了经验,为尔后的厚积薄发提供了机会。

(八)HIM时期。从近年开始,已逐渐进入整合医学时期。由于医院研究中大量知识的发现,由于临床研究中大量经验的发明,由于疾病防治中大量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医疗中出现显著专科细划、专业细化、知识碎片化,需要以人为本、加以整合,为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打下基础。这一时期,国内率先提出了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简称整合医学(HIM)。

二、内涵

整合医学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8]。整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整合医学的理论基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1、整体观(Holistic)。

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没有生命的整体叫尸体,而且不同的个体有其独特性。因此,⑴个体难以代表群体;⑵体外难以反映体内;⑶人体的内外环境廻异;⑷结构并非功能;⑸局部之和不是整体;⑹微观难以代表宏观;⑺静态与动态有别;⑻瞬间结果与长期结局有差异;⑼直接与间接的关系不同;⑽科学是必然性但医学常有偶然性;⑾生理与心理间联系的错位;⑿客观与主观并非一致;⒀数据与事实有别;⒁证据与经验失联;⒂因果与相关不同;⒃科学与伦理有悖;⒄理论与实践脱节……[5]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局部、瞬间、直接观察到的现象笼统地认为是整体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将与正常变异的数据与指标都认为是疾病,也不能把疾病都一概认为对人体就是有害。要从整体观察、综合评估。病人是病的人,而不只是生病。作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狼狗不是狼而是狗,狗熊不是狗而是熊,熊猫不是熊而是猫,猫头鹰有猫头,但它实质是只鹰。因此,医学必须把病人当成人而不是一个病。

2、整合观(Integrative)。

整合是将现有一切对人体有关的知识经验加以收集整理,有所取舍,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然后将其整合成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疾病的诊疗和保健康复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整合要从整体出发,要以人为本,整合就是要:⑴还器官为病人;⑵还症状为疾病;⑶从检验到临床;⑷从药师到医师;⑸身心并重;⑹医护并重;⑺中西医并重;⑻防治并重……[4,6]要将医学专科过度细划,医学专业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扭转过来。我们不要将整合医学简单视为一种回归或复原,而是医学在新历史时期的一种发展和进步。整合医学不仅要求我们把现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也加以整合;不仅需要我们将现存与生命相关各领域最先进的医学发现加以整合,而且要求我们把与医学相关各专科最有效的临床经验加以整合;不仅要从呈线性表现的自然科学的单元思维考虑问题,而且要从呈非线性的哲学的多元思维分析问题。通过这种从单元思维向多元思维的提升,通过这四个整合过程的再整合,从而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合理、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8]。整合与混合、融合、配合、结合、组合都不同,混合是无序的;融合是被动的;配合的过程是分主次的;结合的过程是有条件的;组合的目标是限定的,是依规则办事,按规矩出牌,最终结果难超预想目标。但整合是有序的、主动的、不分主次的和没有条件的,整合的结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是远胜于蓝。

整合的过程至少可分三个层次。

一是串联式整合。串联式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一条线,或者说是用一条线将相关的诸多因素串联起来。这种整合通常表现出层次感或层级感,呈纵形或竖形表现形式,相邻上下两因素间有明确的因果、先后、主次等关系。如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全身,或症状-体征-检查-诊断-治疗-预防,呈递进递增关系,反之又呈递退或递减式关系。这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的整合,整合的线性结果易折。可用以解决普通、单一的问题。比如住院医生或主治医生在临床实践解决最多的诊疗问题。

二是并联式整合。并联式整合的过程是将各种线性的呈串联式整合的结果并列排列,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一块板,然后分析各纵形或竖形关系间的横向相互关系。这种整合比串联式整合涉及的因素更多,关系也更复杂,要求了解更加全面。通常表现的是层面感。不仅表现出相邻上下两因素间的关系,而且同时反映相邻左右更多因素间的因果、先后、主次等关系。比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这种整合可以解决比较复杂棘手的问题,整合的板状结果易碎。临床实践中有些疑难棘手的病例就得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需要具有较多经验的本专业的专家才能胜任。

三是交联式整合。交联式整合的过程是将若干呈板块状关系的因素叠加整合形成一个立体或称整体。其涉及的因素是大量的,大量可达无限;其涉及的因素也是大变的,大变可达无穷。无限量的因素会在瞬间发生无穷大的变化,这就是人体整体的本质和特征。而且,各因素横竖间并不依次循序,亦不每每相关,相互间还可能是跳跃式或交叉式的间接关系,相邻因素间可能并无直接联系,即近邻间并无关系却呈远亲。有时难分因果,难分先后,难分主次,具有隐匿性、隐藏性。此外,相互间的关系还可随时态发生变化,表现出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甚至杂乱无章,但可呈现出整体感或坚固性。其中的交互联接剪不断,理还乱,方向是多向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局,这是一种最高水平的整合形式,就像一栋复杂的建筑物,其间的组合既有钢筋、水泥,又有木头、钉子……既有上下、左右关系,还有斜形环状关系……这种整合的结果易塌,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极为复杂的病例,特别是危急重症就是这种状态,需要多学科专家在一起会诊,其间存在的串联式、并联式和交联式关系互相交织在一起,有时需要电脑或统计学专家帮忙,甚至帮忙又解决不了问题。

串联式整合只需实证思维,即直观直白,就事论事;而并联式整合需要逻辑思维;交联式整合更需要形象思维。在医学实践中,其实三种整合方式同时存在,临床医生在抢救疑难重症看到症状、体征、检查数据后,他在进行串联或并联式整合思维的同时,已在脑中形成了这个病人结局的形象,整体的形象。只有后者也就是形象思维才能把握抢救的过程,最终获得成功。

3、医学观(Medicine)。

医学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问。医学并不等于单纯的科学,也不同于纯粹的哲学,医学充满了科学和哲学,但同时还有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可以说凡是与人体相关的学问都可泛纳入医学。科学只是医学的组成部分,科学研究的结果必然是100%和0%,而医学是从0%至100%中找可能性,所有可能性都可能发生。科学研究只要得到结果就可以得出结论,不管其有用或无用,也不管近期有用或长期有用。而医学研究得到结果、得出结论还要看结局,如果结局不好,其结果和结论都是无用的。因此,⑴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帮扶医学,但不能用之束缚医学;⑵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但不能用之误解医学;⑶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数据助诊疾病,但不能用之取代医生;⑷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形成指南,但不能用之以偏概全[9]。

整合医学就是从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出发,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将医学研究发现的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将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认识转化成经验,将临床探索中发现的技术和艺术聚合成医术,在事实、经验和医术这个层面来回地实践,不仅要看结果与结论,而且要看结局,反复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知就是整合医学。整合医学并不是一种实体的医学体系,严格地讲是一种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学,其实施的结果是创造一种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创造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就像建造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既可安内又可御外,就像医学对人体健康的维护一样。万里长城绵延万里,雄伟壮观,其实建造万里长城重要的是三个因素:一是图纸或模型(Template),一是沙浆(Adhesive),一是砖头(Brick),缺一不可。整合医学就是要构建新的维护人体健康的万里长城,其图纸是Holistic即整体,沙浆是Integrative即整合,砖头是Medicine即医学(模式)。三者必须同时具备,强调任何一个因素都是建不了或建不好万里长城的。整合这个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因为自然在变,人体在变,社会在变,医学药学方面的知识也在变,所以,作为一种方法学,整合医学将是医学发展长河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建万里长城有三要素,但最重要的是人。搞整合医学也要有三要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人,这些人就是我们从事医学的学者。

三、区别

在整合医学概念提出的同时或之前,国内外相继出现过在不同侧面与之相近的概念。但与这些概念相比,整合医学有其截然不同的特点或特征。

1、Holistic Medicine

Holistic Medicine强调人的整体性,不能总盯着疾病,要有高水平的幸福感,强调心灵、身体与精神的结合,但Holistic Medicine过于注重心理、社会等外部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当成了医疗的主要因素[10]。就像是收集了大量造飞机的零件并堆在一起,说不相关也相关,说相关又不是离不了。整合医学是把重要、主要且与飞机直接相关的零件不仅收集起来,而且要整合成飞机使其飞上蓝天。所以Holistic Medicine只是Holistic了,但不能成为理想的Medicine。

2、Integrative Medicine

虽然Integrative Medicine直译也称“整合医学”,但其内涵与HIM完全不同,它是用一些非主流的医学知识或技术来补充(Complementary)或替代(Alternative)主流西医学,所以也称补充医学或替代医学[11]。其选取的知识或技术除中医的针灸推拿外,甚至包括冥想疗法、催眠疗法、顺势疗法、芳香疗法、温泉疗法等。所以Integrative Medicine犹如给旧棉袄(穿了几个洞)打补丁,而整合医学是用全新的棉布制作一件新棉袄。

3、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不仅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而且强调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以调节整体来治疗局部病变,表现的是整体医学思想[12]。但其提出的很多宏观思想没有也很难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理论与实践间黑箱很多,涉及因素、治疗决策难以取舍。整合医学不仅考虑到整体,而且将现有医学知识及技术相结合。比如要建一幢房子,中医学好比绘好的一张图纸,而HIM是要用各种建筑材料按图纸使其成为现实,即建成一幢房子,事实上HIM直译应为整体整合医学。

4、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

全科医学强调一个医生掌握多种本领或多学科知识或技术,但每一种本领都只是一般能力,相当于在医生能力培养上做加法,即A+B+C=和,是建立在现有基本理论和普通实践基础上的,是一种通识教育下的发展模式。而整合医学是整合各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使之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是在做乘法,即A×B×C=积[8]。全科医学好比烩菜,而整合医学是精品菜,前者是混合,而后者在选料、配料、烹饪的步骤次序都有讲究。全科医学解决看得了的问题,而整合医学解决看得好的问题。整合医学可以极大地引领和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

5、多学科治疗(Multiple Discipline Therapy)

MDT与全科医学很相似,遇到疑难重症病人,当单一学科解决不好时,邀请多学科共同会诊,研讨出综合、合适的治疗方案,做到权衡利弊,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是现有医疗水平的一种组合、折中,有点像抱团取暖[13],而整合医学的目的是提高室温。

6、“整合医学”

针对恶性肿瘤晚期疗效不佳,近年有人提出对肿瘤实施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中医和护理等整合治疗,也有整合医学的提法。但此处所提的“整合医学”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治疗,相当于MDT,而HIM为整体整合医学,其目的不是一种具体的疗法,其本身是一种认识论、方法学,其目的是要形成一种新的医学知识体系。HIM的“整”是两层意思,一是整体,一是整合,HIM的“合”也有两层意思,即通过整合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会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因此,同样是整合二字,彼整合绝非此整合。前者在集结方式上很像团伙,比较松散,个体间并未优选,而后者在组织方式上恰似团队,比较紧密,个体间经过优选。两者不仅追求目标不一样,而且形成的战斗能力迥异。

7、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循证医学又称实证医学。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14]。但客观的证据是否一定就反映真实的情况,这要看证据是在什么时候取,用什么方法取,以及取多大样本。单一证据难以代表全貌,证据太多难以分辨结果,而且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表现的症状常不相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整合医学是在纷繁海量证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数据证据还原成事实,将知识共识转化为经验,将技术艺术聚合成医术,然后在事实、经验、医术层面来回实践,最终形成整合医学的知识体系。因此,循证医学是在用数学方法研究医学,而整合医学是在用医学的方法研究医学。

8、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研究的结果转化为临床上为诊疗所用的方案或产品,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无缝链接[15]。但实施17年来,进展缓慢,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基础研究所获结果绝大多数难以用到临床,甚至会误导临床实践;二是很多有效的临床实践很难用单一的基础理论去解释,即说不清楚,但是有用。整合医学亦提倡基础与临床结合,但结合的是对临床有用、有效的结果。另外,大力开展成功的临床实践及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再用到临床,螺旋上升,波浪前进,不断提高。因此,转化医学做法端出来的总是生米,而整合医学要求的是熟饭。

9、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

精准医学的想法是诱人的,但过于理想化,有些背离医学的本质。它依然还是在用DNA测序或基因组学等方法在人体中发掘数据,寻找证据,且把目标定位到更加微观的层次上,试图用大数据去寻找过去发现不了的证据[16]。而整合医学并不反对微观研究,但研究目的一定要解决宏观,即人整体的问题。不能发现了分子,治好了分子,而对病变、疾病的治愈乃至整个人体的康复无关。所以精准医学有点像美国人反恐,擒贼先擒王,结果抓住了萨达姆,全世界的恐怖活动越演越烈,但整合医学的实施是从整体全局多因素综合考虑,追求的目的是天下太平。

四、实践

整合医学的理念提出时间不长,但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响应和共鸣,而且出现很多开创性的实践。

(一)成立整合医学的学术组织

目前已经成立的全国性整合医学学术组织有: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合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和中国中医促进会整合消化病学分会。正在筹备即将成立的有中国抗衰老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等。

(二)成立整合医学研究中心

到目前为止,已成立整合医学中心81个,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这些中心都各自针对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医学难题进行协同攻关。比如西京消化病医院,就是根据目前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创立了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系统DRUGS[7],已在全国90余家医院应用,反映良好。

(三)举办整合医学学术会议

1、目前已举办全国性整合医学专门会议达20余次,特别是第一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合医学会议(新疆);第一、二、三届中国整合心脏病学术会议;第一、二、三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整合消化病学术会议等。

2、整合医学已在全国医学领域87个专业学会召开的78个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作过特邀报告,另外在100余所医科院校作过专题报告。

(四)编撰整合医学杂志

《医学争鸣》是主要倡导整合医学的综合性杂志,目前已编撰发行7卷39期。该杂志原系《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定户仅为400个左右,改刊后最多达到14万个定户。中华消化杂志[17]、中华肝病杂志[18]、中华内分泌杂志[19]、中华医学杂志[20]、中华内科杂志[21]登过专稿或辟出专栏登载整合医学的文章。

(五)编写整合医学的专著。

目前已编成并出版整合医学的专著达20余本,比如整合肝肠病学[22]、整合眼科学[23]、整合胰腺肿瘤学[24]、整合大肠肿瘤学[25]……

(六)编写整合医学教材

组织编写高等医学院校电子教材,其中主编60名、副主编300余名、编委2000余名。这部整合医学教材,文字比过去纸质版增加了2000多万字,图片是纸质版的10倍,特别是音频内容高达2000余小时,是一套动静结合比较理想的教科书,目前已在60余所医科院校试用,反映良好[26]。

(七)成立整合医学病房

全国已有多地成立了开展整合医学的病房,特别是第四军医大学已成立8个院中院,把消化内外科、心脏内外科,神经内外科等相关科室分别整合到一栋楼,资源共享,人才共培,效果很好,特别是西京消化病医院,已建成为一个较为理想的整合医学的病房,连续6年在全国专业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一[27]。

(八)社会反响

整合医学的理念和实践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在《American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2014年第1卷第1期全文发表,长达15页[2]。《三千年医学的进与退》[3]、《医学与科学》[9]、《再论医学与科学》[5]、《整合医学初探》[8]、《整合医学再探》[6]、《整合医学纵论》[4]、《医药互为师》[7]、《加减乘除论医改》[26]、《精品战略与学科建设》[27]等论著长达50余万字,已在国内20余家报刊、杂志、网络上全文或摘登。《医师在线报》近两年以每期一版,冠名为《樊院士谈整合医学》,已登载87期87版,并正保持连续登载,收到大量读者的好评和讨论。

五、结语

《易传》称“形而上者为道”,我以为道是哲学。“形而下者为器”,我以为器是科学。医学呢,我以为形而中者为医。上须通道,下须达器,处于混沌状态。因此,我们的服务对象,即每天见到的病人,如果从微观层面来看,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其表现的因子为无限多,表现的形式为瞬间万变,因而“是无穷大”。如果我们只用逻辑思维,可以找到数不尽的因果关系,但常是局部的、瞬间的,可能与全局无关,可能与长期无关。如果我们用抽象思维,可能更接近正确,但由于所处角度及个人的能力有限,各自抽出来的象可能都有不同,甚至难以代表整体,经常出错。如果我们用形象思维,把病人这个像看成一个不可分割,局部虽随时变化,但全局则恒定存在的整体,注重形象、服从形象、保持形象,我们的认识就可能更加全面,处置就更加正确,因为对医学来说,定性要比定量重要,而且是重要得多。这就是我们为何推崇、研究、提倡整合医学的原因及理由所在。

生命的本质是越来越短,但人们对寿命的期望却是越活越长。这就决定了医学和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医学研究的知识和医疗实践的经验越集越多,但对保健、治病、康复的需求总是不能满足,所以决定了对医学的探索永远没有止境。整合医学并没有否定经验医学和科学医学的本质及贡献,更没有将自己与传统、经验和科学相隔离,反而是视其为基础,依其为后盾,而在新的历史需求下更加发扬光大。这不是喜新厌旧,而是推陈出新,不是折返回归,而是迈步前行。因为是向前看,向前走,所以她面临的必然是一片新天地,一派新气象,一个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樊代明. 整合医学——医学发展新时代[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22): 1713-1718.

[2] Fan DM. 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J]. Am J Digest Dis, 2014, 1(1): 22-36.

[3]樊代明. 三千年生命科学的进与退[J]. 医学争鸣, 2010, 1(1):1-6.

[4] 樊代明. 整合医学纵论[J]. 医学争鸣, 2014, 5(5): 1-13.

[5] 樊代明.再论医学与科学[J].医学争鸣,2015,6(6):1-16.

[6] 樊星, 杨志平, 樊代明. 整合医学再探[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3, 34(3): 6-11,27.

[7] 樊代明. 医药互为师[J]. 医学争鸣, 2014, 5(1): 1-6.

[8] 樊代明. 整合医学初探[J]. 医学争鸣, 2012, 3(2): 3-12.

[9] 樊代明.医学与科学[J].医学争鸣,2015,6(2):1-19.

[10]   Sierpina V, Kreitzer MJ, Anderson R, et al. The American Board of Integrative and Holistic Medicin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Explore(NY),2010,6(3):192-195.

[11]   Junaid R, Abaas M, Fatima B, et al. 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patients and doctors toward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J]. J Pak Med Assoc, 2012, 62(8):865-868.

[12]   Dobos G, Tao I. The model of Western integrative medicine: the role of Chinese medicine[J]. Chin J Integr Med,2011,17(1):11-20.

[13]   王家祥, 苟建军, 赵菁. 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在疾病诊治中的实践与作用[J]. 医学与哲学, 2015, 36(9B):1-4.

[14]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JAMA, 1992, 268(17):2420-2425.

[15]   杨春喜, 殷宁, 戴尅戎. 转化医学[J]. 中华医学杂志,2010, 90(7):499-502.

[16]   Yang Z. Do not let precision medicine be kidnapped[J]. Front Med,2015,9(4):512-513.

[17]  樊代明. 整合消化病学是中国消化病学的发展方向[J]. 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10): 649-650.

[18]   樊代明. 整合肝病学[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 23(7): 481-482.

[19]   樊代明. 整合医学在内分泌代谢病中的应用[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 32(3): 177-180.

[20]   杨志平,樊代明.整合医学的理论解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4):247-249.

[21]   杨志平, 刘运芳, 樊代明. 整合医学的理论与实践[J]. 中华内科杂志, 2016, 55(6): 480-482.

[22]   刘玉兰主编. 整合肝肠病学——肝肠对话[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3]   王宁利主编. 整合眼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4]   李兆申, 陈汝福, 胡先贵主编. 整合胰腺肿瘤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25]   房静远主编. 整合大肠肿瘤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6]   樊代明. 加减乘除话医改[J]. 医学争鸣, 2016, 7(3): 1-20.

[27]   樊代明. 精品战略与学校建设[J]. 医学争鸣, 2015, 6(1): 1-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