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9|回复: 5

[国内中医药传承] 经方是什么?为啥很少听医生说,也没啥人开经方?

[复制链接]

5

主题

4

回帖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2
发表于 2023-9-2 1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方是不是经典的药方?既然经典,为啥很多医生不开呢?经方是不是过时了?



10

主题

13

回帖

52

积分

特约嘉宾

积分
52
发表于 2023-9-2 11: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W020230814572611193703.jpg

经方
经方,中医术语,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医家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确有疗效的“经验之方”,一是指在张仲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过的“医经之方”。 在明清之前,经方一词主要是指“经验之方”,在汉朝时曾经存在的经方派,所指的也是前者。在清朝初叶,出现另一支,尊古的经方派,他们称张仲景著作使用过的方剂是“经方”,而后世医家及温病学派设计的方剂则是“时方”,他们反对时方而主张用经方。因为他们的影响,近代中医界所说的经方,其意义则转而成为后者,张仲景医经之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5

回帖

7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2
发表于 2023-9-2 11: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用,不敢用,不赚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4

回帖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4
发表于 2023-9-2 11: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是什么?就是经方派中医常用的药方。经方派又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中医的流派了。中医在发展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出了许多的流派,比如按地域分,有各省的流派,什么巴蜀派,江浙派,岭南派等。按学术的侧重点不同也可以分出伤寒派,温病派,扶阳派等。有一种分法没有地域和学术观点的限制,只分为两派,那就是按常用药方的不同分出的经方派和时方派。时方派有说是宋、元以后才出现的,主要用宋元时期的方子,而今天的时方派大概是什么方都用,觉得经方好就用经方,觉得祖传秘方好就用祖传秘方,觉得隔壁老王的药方好就用隔壁老王的药方,没什么限制。经方派就不一样了,他们几乎只用经方,认为经方就是最好的,对别的药方不屑一顾!

“经方”到底是哪里的药方呢?如果从一般意义理解,中医经典里的药方都应该算经方。那么哪些算是中医经典呢?这个确实不好说,除了中医四大经典,历代都有很多中医著作堪称经典,但是其中的药方并不能被经方派所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经方派其实只认《伤寒杂病论》里的药方,也就是说“经方”其实就是《伤寒杂病论》里的药方。

所以我们得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经方,方就是药方,这个不用多说。那么“经”呢?这个可以聊一聊。中国古代对经典著作在称谓上还是有明确的划分的,比如佛学著作就分为“经、律、论”,其中“经”是佛陀说过的话,“律”是佛陀定下的规矩,“论”是弟子对“经”的阐释。能精通“经、律、论”的法师被称为三藏法师,这是法师的至高荣耀,我国最出名的三藏法师是玄奘法师,他从印度不远万里带回了他最看重的一部佛学著作——《瑜伽师地论》,并且以此论为根基创立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虽然《瑜伽师地论》是绝对的经典但它也只能叫“论”,因为它和《楞伽经》、《心经》、《金刚经》这类著作不同,它不是佛陀所出。顺便提一句,禅宗有一本书叫《六祖坛经》,它不是佛陀所出,但也叫“经”,这个就有点犯规了啊!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能叫“经”的一般都是这个领域的开山祖师所出的,说过的话或者就是他写的书。比如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四书五经》,那么中医的开山祖师又是谁呢?黄帝和炎帝。这么说当然是不确切的,但是我们找不到那个真正的开山祖师,只能请统一华夏的伟人来代理了。这点从中医四大经典的名称就能看出来,《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其中的三大经都是以黄帝和炎帝的名字命名的。《伤寒杂病论》不是黄帝和炎帝所出,所以不能叫“经”,但它和《瑜伽师地论》一样,是绝对的经典,而且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几乎找不出哪部著作能与之比肩,所以把它和“经”相提并论。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虽然是“论”但有着“经”的地位,所以《伤寒杂病论》里的药方就是“经方”。当然其他三经里的药方也是经方,只是《本经》是药学著作,而《内经》和《难经》的主要内容在中医理论方面,记载的药方非常少,而《伤寒杂病论》有两百多个药方,被称为“方书之祖”,所以“经方”就主要是这些药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2

回帖

10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7
发表于 2023-9-2 11: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现在医生不敢用经方?

经方是方简药精

经方组成,精明简炼,配伍恰当,药少效宏。

经方有优良效价

经方在中医学史上,堪称名方佳剂,其方小效宏,既有一方多用之能,又有单方专用之功。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经方还没有占据中医界的主流,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方太便宜,医生开经方赚不到钱,于是不用经方;


第二,经方的理论很多人不了解,有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认为方证相应就是对症状论治,有违辨证论治的原则,于是鄙视经方;


第三,经方教学资源奇缺,临床上经方家寥寥无几,中医院校中没有开展经方教学,学生大多不懂,于是淡忘经方;

第四,经方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经方普及和推广极其艰难,于是经方沉寂民间,自生自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3

回帖

19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93
发表于 前天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老中医为啥不开经方或者少开经方

现在老中医不开经方,并非否定经方的价值和疗效,而是基于其深厚的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的最高原则,做出了更贴合当下病人实际情况的选择。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从不同层次来理解:

1. 核心原则:辨证论治,而非“辨病论治”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经方(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是为解决汉代当时的特定“证型”而设立的。

病机已变:现代人的体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疾病谱与古人已有巨大差异。古代可能外感风寒居多,而现代人多是空调病、熬夜、压力大、饮食肥甘厚味,导致病机更复杂,常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情况。

一人一方:高水平的老中医追求的是为眼前这个具体的病人量身定制方剂。经方是模板、是基础,但直接套用可能方证不完全对应。他可能会以某个经方为“底方”,进行加减化裁,或者根据自己对该病机的理解,重新组方。这才是真正体现了“方随法出,法随证立”的精髓。

2. 现实因素:药材质量与药量变化


药材道地性:
古代经方使用的药材多是野生、道地药材,药力雄厚。如今大量药材是人工种植,其药效可能会打折扣。老中医深知此点,有时需要通过调整配伍或剂量来达到预期效果,这本身就已经脱离了原方的严格构成。

剂量考量:经方中的某些药物剂量按现代标准来看可能偏大(如附子、细辛),出于对药典规定、用药安全以及患者承受能力的考虑,老中医会谨慎调整剂量,或者选用其他功效相近但更安全的药物替代。

3. 学术流派与个人经验

学派传承不同:中医有众多的学术流派,如温病学派、扶阳学派、脾胃学派等。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和用药偏好不同。
例如,一个擅长温病学的老中医,面对温热性疾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后世《温病条辨》中的方子(如银翘散、桑菊饮)而非《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因为后者更针对风寒。一个扶阳学派的中医,可能更常用附子、干姜等组合,而非经方中的原始搭配。
个人验方:行医数十年的老中医在经方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针对某些特定病证行之有效的“自拟验方”。这些方子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和经验,用之得心应手,疗效确切,他自然会优先使用。

4. 患者需求与病情复杂性

慢性病居多:现代中医门诊接诊的绝大多数是慢性病、复杂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病机错综复杂,往往需要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调理,单一经方可能力所不及。老中医需要组方时兼顾脏腑、气血、阴阳等多个方面。
兼顾症状:患者除了主症,常伴有各种次要症状,如失眠、焦虑、消化不良等。老中医在组方时,会在主治方的基础上,加入几味专门缓解这些次要症状的药物,使得方剂更加全面,这也是对经方的化裁。

老中医再具体情况中通常会考虑病人实况,分析判断吗,是否合理来决定少开不开经方

1.完全不用经方:可能该医生属于特定的学术流派(如温病学派),或其诊疗的病种与经方适用证型重合度不高。需辩证看待,不能一概而论。

2.以经方为底,大幅加减:这是高水平中医的常见做法。抓住了经方的神韵(治法),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其形态(药物和剂量)。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

3.使用自拟方或后世方:基于个人经验和后世医学发展,选择认为更适合当前病证的方剂。中医是一个发展的学科,并非只有《伤寒论》。

4.因为不懂或不熟悉而不用 :这是极少数情况,属于医生自身学术修养不足。

绝大多数情况下,老中医不开“原方原量”的经方,恰恰是其医术精湛、经验老到、懂得“活学活用”的表现。他们不是在“抛弃”经方,而是在更深层次地“运用”经方的思维。对于患者来说,比起纠结于医生开的是不是“经方”,更应关注的是医生的诊断思路是否清晰、用药是否精准、治疗是否有效。一个好的方子,无论是经方还是时方,最终都要用疗效来说话。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