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回复: 0

[伤寒论] 溯源析理说“解肌”

[复制链接]

3

主题

13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昨天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肌,在中医学中既是一种治法,也是一个方药的功效术语。但历代对何为解肌、何以解肌等的认识并不一致,兹结合文献对此加以梳理。

解肌之义

伤寒论》第16条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另在“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中曰:“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

关于“解肌”,张仲景并未给出定义,后世医家则对此大致有两种见解。一是认定“解肌”为桂枝汤的功用,是治疗外感初起有汗的方法,并以此与麻黄汤作出区别。如《伤寒论条辨》曰:“解者,救护而释散之之谓也。肌,肤肉也。盖风中卫而卫不固,发热汗出而恶风。卫行脉外,肤肉之分也,桂枝救护之,热粥释散之,病之所以解也,故曰本为解肌。”《伤寒论后条辨》曰:“缘邪之初中人也,浅在肌分。而肌之一字,营卫均主。特卫主气,行于肌之经脉外;营主血,行于肌之经脉中。二者夹肌分而行,同谓之曰表。要从表处分出阴阳表里来,则卫之为阳为表,营又为阴为里矣。故邪之中于肌之表分,阴阳不固,是曰中风,法当解之。以其脉浮缓、发热、汗自出,皆为虚邪,卫主疏泄,得风而更散故也。邪伤于肌之里分,营阴受闭,是曰伤寒,法当发之。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皆为实邪,营主收敛,得寒而更凝故也。”《伤寒贯珠集》曰:“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故唯中风发热、脉浮缓、自汗出者为宜。”《伤寒来苏集》曰:“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内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汗不出,是麻黄汤症。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

二是认为凡能透散肌表之邪,解除肌表闭郁之肌热,无汗或有汗者皆可称之为解肌。如《症因脉治》曰:“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温病条辨》亦言:“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

延至当代,对于“解肌”的认识也基本未越出上述观点的范围。

揣度张仲景所论,言桂枝汤解肌应是区别于麻黄汤的发汗。《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肉烦疼。”指出了风与寒相兼侵袭人体,二者占比会有多少之分,伤及营卫会各有侧重,因而所致表证也会有所差异,寒多者,以寒性凝滞而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腠理闭塞,经脉不通;风多者,以风性开泄而致营阴失于固护而外泄。《伤寒指掌》对此论曰:“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卫强营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医方集解》亦云:“仲景以发汗为重,解肌为轻。中风不可大汗,汗过则反动营血。虽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汤少和之也。”而《医述》说得更为中肯:“桂枝,汗剂中第一品也。麻黄之性,直达皮毛;生姜之性,横散肌肉。故桂枝佐麻黄则开玄府而逐卫分之邪,令无汗者有汗而解,故曰发汗;桂枝率生姜,则开腠理而驱营分之邪,令有汗者复汗而解,故曰解肌。解肌,解肌肉之邪也……麻黄汤不言解肌,而肌未尝不解;桂枝汤之解肌,正所以发汗。要知麻黄、桂枝二汤,是发汗分浅深之法,不得以发汗独归麻黄,不得以解肌与发汗对讲。”

由于风热或温热之邪侵犯人体也可伤及营卫致表证,临证出现发热重、恶寒轻,汗出等,后世即参照桂枝汤也称其治为解肌。发汗的过程往往伴有腠理松解,因而不少时候发表与解肌实难截然分开。尽管如此,一些医家还是认为应把发表与解肌区分开来,如《伤寒五法》即把伤寒病证的治法归纳为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五法。

解肌之药

中药解肌功效的认定,历代本草记述并不一致,这一方面反映了发汗与解肌的界限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解肌作为独立、专有功效的条件并不充分。

作为药物的功效,解肌首见于《名医别录》,涉及牡荆(根)、辛夷、石膏、麻黄、葛根、贝子、杏核等。而后世文献中提及的解肌药物主要有桂枝、葛根、石膏、麻黄、柴胡等,现今《中药学》教材中认定的具有解肌功效的药物则仅有桂枝、葛根两味。

桂枝 《伤寒论》谓“桂枝本为解肌”,显然指的是桂枝汤的作用而非桂枝单味药的功效,后世却据此而认定桂枝可“解肌”,并几成其专有之功。尽管《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均未言之,但后世多有提及,如《珍珠囊》谓其“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本草纲目》谓“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其他如《本经逢原》称其“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本草备要》注言其“解肌,调营卫”,《本草求真》更是称其为“解肌第一要药”。

麻黄 《名医别录》谓麻黄“通腠理,解肌”,后世每循录之,如《证类本草》引陶弘景语曰“俗用疗伤寒,解肌第一”,《本草经疏》亦曰:“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但言其解肌实指其发汗解表之功,如《医学启源》称其“发汗而升上”,《本草通玄》称“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均未从《名医别录》麻黄解肌说。

葛根 《名医别录》谓其“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药性赋》则谓“其用有四: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苛毒,治往来之温疟”,《丹溪手镜》谓其“开腠理,发汗解肌”,《本草纲目》曰“轻可去实,升麻、葛根之属……生葛根重解肌清热,煨葛根重升清止泻”,《本草汇言》曰“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本草备要》谓其“轻宣解肌,升阳散火”。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时期的本草著作尤为强调葛根入阳明经治阳明表证,如《本草正》曰“葛根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清,故善解表发汗”;《药品化义》言其“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本草纲目》亦曰“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本草汇言》曰“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理,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

石膏 《名医别录》言其“解肌,发汗,止消渴”,后世虽也有认可其“解肌”之用者,但一致强调其清热之功。如《丹溪手镜》谓其“解肌发汗,彻热除烦……入阳明治身热”,《本草蒙筌》谓其“辛能出汗,解肌上行而理头痛;甘则缓脾,益气生津以止渴消”,《药鉴》谓其“足阳明经药也。阳明主肌肉,惟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惟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止头疼”,《本草思辨录》引邹澍语云:“石膏体质最重,光明润泽,乃随击即解,纷纷星散,而丝丝纵列,无一缕横陈,故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此正石膏解肌之所以然。至其气味辛甘,亦兼具解肌之长;质重而大寒,则不足于发汗。乃〈别录〉于杏仁曰解肌,于大戟曰发汗,石膏则以解肌发汗连称。岂以仲圣尝用于发汗耶?不知石膏治伤寒阳明病之自汗,不治太阳病之无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石膏解肌尤为推崇,认为“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分析而言,谓石膏解肌与其辛味有关,但此辛并非口尝之味,实是“以效定味”的结果。伤寒大家胡希恕则明确认为石膏并无止渴和解表功效。

柴胡 《药性赋》曰:“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而言柴胡解肌者,历代仅有张元素称“(柴胡)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医学启源》),《明医指掌》谓“柴胡味苦,泻肝治疟,寒热往来,解肌要药”,《东医宝鉴》称“柴胡疗伤寒第一,解肌除烦热”。现今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柴胡之解肌实即“解表退热”之意。

解肌之用

自桂枝汤因解肌而用于风寒表虚证,后世医家也拟定了一些解肌方用于感受风寒、郁而化热者或风热表实者,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白芍、桔梗、石膏、甘草、大枣、生姜),《医学心悟》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赤芍、黄芩、知母、贝母、生地黄、牡丹皮、甘草)等。

历代文献中以“解肌”命名的方剂还有很多,所体现的解肌之意似与是否汗出无关。也就是说,表证之有汗无汗皆可解肌。如《千金要方》解肌汤(葛根、麻黄、黄芩、白芍、甘草、大枣),主治伤寒、温病无汗者;《世医得效方》解肌汤(葛根、黄芩、白芍、甘草、大枣),主治伤寒、温病、天行头痛壮热者;《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解肌汤(干葛、麻黄、芍药、黄芩、桂心、甘草、大枣),主治天行病二三日,头痛壮热者;《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解肌汤(葛根、麻黄、茯苓、牡蛎),主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者;《普济方》解肌汤(恒山、柴胡、知母、甘草、青蒿子、桃枝、桂枝、生姜、乌梅、葱白、薤白、柳枝、鳖甲),主治伤寒往来寒热,肢节烦疼及久疟者;《云岐子脉诀》解肌汤(葛根、黄芩、麻黄、赤芍),主治邪气在表,上气浮肿者;《伤寒微旨论》解肌汤(白芍、麻黄、升麻、炙甘草),主治伤寒阴阳俱有余,两手脉浮数,无汗恶风者;《诚书》解肌汤(防风、山楂、紫苏、天花粉、薄荷、陈皮、枳壳、茯苓、甘草),主治发热有惊者;《婴童百问》解肌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主治小儿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畏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腰脊强痛、胸膈烦闷、无汗恶风者;《袖珍方》引汤氏解肌汤(麻黄、人参、白芍、川芎、前胡、独活),主治伤寒发热,心烦燥渴者;《太平圣惠方》解肌汤(麻黄、甘草、赤芍、葛根、石膏、桂心、杏仁、生姜、大枣),主治伤寒初患一日,体热头痛者。

其他如《太平圣惠方》解肌麻黄散(麻黄、赤芍、桂心、甘草、细辛、杏仁),主治时气表不解,热毒相传,或呕或嗽者;《圣济总录》解肌苍术散(苍术、厚朴、陈皮、干姜、甘草),主治小儿伤寒,胃气不和者;《丹台玉案》解肌败毒饮(柴胡、防风、独活、前胡、荆芥、蝉蜕、桔梗、薄荷、川芎、紫苏、紫草、葱白、胡荽),主治痘疮初起者;《太平圣惠方》黄芪解肌汤(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甘草),主治妊娠伤风自汗者。

综上所述,张仲景所言桂枝汤的解肌本意并不复杂,或只是与麻黄汤的发汗作出区分,反倒是后世的拓展使其变得杂乱。作为药物的功效术语,解肌的专指性似并不强,对解肌作用的认定也缺乏标准。至于一些所谓“解肌”的组方,结合其主治分析,也并未显出解肌相较于发汗的特异性。(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