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3|回复: 4

[医趣盎然] 诗词中的贵州道地药材及黔药赏析

[复制链接]

3

主题

10

回帖

3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1
发表于 2025-7-1 13: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腌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这首《阮郎归》是宋代词人黄庭坚的作品,描写贵州春天的美丽、茶叶的芬芳。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内陆腹地,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贵州中药材具有种质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优良、种植技术领先、政府高度重视等优势。以贵州为主产地的道地药材称为黔药,多生长在地形崎岖的高原、山岭、河谷、丘陵和盆地,比较著名的有天麻、杜仲、吴茱萸、半夏等。

贵州天麻数大方
“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唐代白居易《斋居》)天麻又名赤箭,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抑阳、祛风通络的功效。天麻味甘质润,药性平和,是常用的息风止痉类中药,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本草纲目》引罗天益语曰:“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天麻既息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眩晕、头痛的要药。

“丹砂赤箭参术芝,豕苓鸡雍败鼓皮。百发百中谨所施,楼护侯鲭勿涎垂。”(宋代方回《送医工郭耕道》)大方县位于毕节地区中部,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貌类型复杂多变,山地、丘陵、盆地、洼地交错分布;土壤多为山地黄棕壤,土质疏松,偏酸性,富含有硒、钼、铷、锰、锌等微量元素,适合天麻生长。大方天麻主产于大方县九龙山脉的深山丛林中,以天麻素含量高而闻名,有“中国天麻数贵州,贵州天麻数大方”之说。大方天麻具有质地坚实沉重、环纹较少、顶芽较小、断面明亮均一、特异气味浓郁等特征。
1.png


遵义杜仲绵丝长
“杜仲求仙食此成,即将妙药借佳名。断丝须记寻盐炒,折片休忌用酒倾。肝润骨筋无强直,肾强腰膝易支撑。少年脚软当新娶,煎服三朝便可行。”(清代赵瑾叔《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常用的补阳类中药。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肝肾亏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的治疗。


“季春人病抛芳杜,仲夏溪波绕坏垣。衣典浊醪身倚桂,心中无事到云昏。”(唐代皮日休《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杜仲树喜温抗寒,适应性强,在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砂壤中生长最好。遵义号称“中国杜仲之乡”,所产杜仲块大,每块皮长33厘米、宽6.6厘米,除净表皮,晒干水分,干燥丝多,无虫无洞,不卷筒,无水渍,内面呈紫红色,片张完整。

铜仁吴萸香气浓

“梧桐阶下月团团,洞房如水秋夜阑。吴刀剪破机头锦,茱萸花坠相思枕。绿窗寂寞背灯时,暗数寒更不成寝。”(唐代刘瑶《古意曲》)吴茱萸是常用的温里类中药,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主药,兼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温脾益肾、助阳止泻。《本草纲目》载其“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茱萸满宫红实垂,秋风袅袅生繁枝。姑苏台上夕燕罢,他人侍寝还独归。”(唐代张籍《吴宫怨》)吴茱萸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冷、干燥,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生长良好。贵州是吴茱萸的主要产地,其中尤以铜仁地区产的吴茱萸颗粒均匀、色泽绿、香气浓烈、味辛辣,质量上乘,是贵州传统道地药材。
1.png

赫章半夏粉性足

“时当半夏已生齐,霹雳痰宫震鼓鼙。制以生姜经可引,伏将贝母见休迷。管教痰湿难存胃,须识胎儿易堕脐。血少汗多兼燥渴,古人三禁耳曾提。”(清代赵瑾叔《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是常用的温化寒痰类中药。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胃气上逆、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的治疗。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宋代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毕节赫章县是贵州省半夏药材的主产区,有20多年人工栽培历史,所产半夏具有粒圆、个适中、棕眼明显、质地坚实、粉性足、味辛辣、麻舌刺喉等特征。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贵州山川壮丽,丛林氤氲,中药材资源丰富,贵州正在以长征精神推动中医药发展,创造新的奇迹。(中医国粹

3

主题

3

回帖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7
发表于 2025-9-17 1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本网主页上“中医文化---杏林诗话”里有篇《诗词中的四川道地药材及川药赏析》,跟这类似,感觉特别有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回帖

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6
发表于 2025-11-7 12: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中的中国港澳台道地药材及其药用价值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望故乡》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作。晚年在中国台湾的于右任非常渴望叶落归根,这首《望故乡》正是其怀国乡思之情溢于言表。港澳台地区自古便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广药”的重要产区,比较著名的道地药材有台湾樟脑、香港鸦胆子,澳门则因盛产牡蛎而得名。

台湾樟脑名天下
        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樟脑业开始传入台湾。从清代起,樟脑产业成为政府专卖的产业。政府许可的开发者将樟树切片蒸馏,得出樟脑油和脑砂,提炼制成樟脑,民间厂商再向专卖局批购,提炼成精致樟脑。
        “樟树脂膏脑髓添,锅煎木搅法宜兼。丹炉倾入铅堪制,烟火投来势必炎。利窍通关原可用,杀虫去湿更须拈。衣筐席簟熏能透,壁虱全消有甚嫌。”(清代赵瑾叔《樟脑》)樟脑为樟科植物樟的干枝、叶及根部经加工提取制得的结晶,是常用的攻毒杀虫止痒类中药。樟脑味辛,性热,有毒,归心、脾经,具有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的功效,用于疥癣瘙痒、湿疮溃烂、跌打伤痛、牙痛、痧胀腹痛、吐泻神昏的治疗。


樟树祛风药效高
      “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春来片片流红叶,谁与题诗放下滩。”(宋代舒岳祥《樟树》)樟树又名香樟、瑶人柴、乌樟等,属常绿乔木,树形高大,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是我国南方城市优良的绿化树种。除樟脑外,樟木、樟树叶、樟树皮、香樟根、樟木子(成熟果实)、樟梨子(病态果实)均可入药。
      “樟树何年种,娑娑满寺门。金身虚像设,画壁尽尘昏。龙虎青山远,冰霜碧甃存。坊官敬人客,顷刻具肴尊。”(宋代苏泂《安隐寺诗》)樟木味辛,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胃寒胀痛、寒湿吐泻、风湿痹痛、脚气、跌打伤痛、疥癣风痒的治疗。樟树叶味辛,性温,归心、脾、肺经,具有祛风除湿、杀虫解毒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胃痛、水火烫伤、疮疡肿毒、慢性下肢溃疡、疥癣、皮肤瘙痒、毒虫咬伤的治疗。樟树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祛风除湿、暖胃和中、杀虫疗疮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胃脘疼痛、呕吐泄泻、脚气肿痛、跌打损伤、疥癣疮毒、毒虫螫伤的治疗。香樟根味辛,性温,归肝、脾经,具有温中止痛、辟秽和中、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胃脘疼痛、霍乱吐泻、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的治疗。
      “门外长河水,有时鸣不平。河边古樟树,亦各有枯荣。人事关时数,春风莫世情。贤哉沧海月,夜夜一般明。”(宋代戴复古《五律》)樟木子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散寒、温胃和中、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寒湿吐泻、气滞腹胀、脚气的治疗。樟梨子味辛,性温,归胃、肝经,具有健胃温中、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胃寒脘腹疼痛、食滞腹胀、呕吐腹泻的治疗,磨汁外涂可治疗疮肿。

港药贸易通世界
      从明朝开始,香港岛成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广东东莞出产的香料经伶仃洋(即珠江口)运至香港岛,再贸易至南洋,人们因此称其为“香港”。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种植的香料名声渐远,还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近代以后,香港迅速发展成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香港是内地中药材出口的最大市场之一,内地生产的党参、当归、黄芪、山药、地黄等药材经香港转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国外生产的野山参、沉香等贵重药材也经香港进入内地。香港药商常靠优质与信誉吸引顾客到香港购买中药。
       “弹指楼台现,飞来何处峰?为谁刘黎藋,遍地出芜蓉。方丈三神地,诸侯百里封。居然成重镇,高垒矗狼烽。”(清代黄遵宪《香港感怀》)香港将内地的中药材称为“官药”,本地出产的中药材称为“草药”。香港本地产的“草药”主要用来制作凉茶,其中比较著名是鸦胆子。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鸦胆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截疟的功效,用于热毒血痢、疟疾、痔疮、阴痒、瘊疣、鸡眼、毒蛇咬伤等的治疗。鸦胆子入药,以粒大、饱满、种仁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澳门曾经盛产蚝
       传说,在澳门未开辟成今天的市区之前,现在的河边新街、火船头街直至十月初五街、提督马路等地均是江水,因盛产鲜蚝(蚝为牡蛎的别名),故称蚝江,后改为“濠江”。澳门原属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管辖,是中山诸海港之一,明代称外国人通商出入之港口为“澳”,故称香山澳,后演变为澳门。牡蛎的贝壳和肉还可入药。
      “蛎蛤无雌牡独名,泥封煅粉不宜生。收将盗汗虚劳治,化却凝痰瘰疬平。专向便时除白浊,惯从梦里止遗精。莫愁面目多黧黑,炼蜜丸吞神气清。”(清代赵瑾叔《牡蛎》)牡蛎是常用的平抑肝阳类中药,味咸,性微寒,归肝、胆、肾经,具有滋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瘰疬痰核、癥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胃痛吞酸的治疗。牡蛎入药,以质坚硬、内面光洁、色白者为佳。
        “蓬山侧畔屹蚝山,怀玉深藏万岳间。也被酒徒勾引著,荐他尊俎解他颜。”(宋代杨万里《食蛎房》)牡蛎肉味甘、咸,性平,归心、肝经,具有养血安神、软坚消肿的功效,用于烦热失眠、心神不安、瘰疬的治疗。《本草纲目》引苏颂曰:“(牡蛎)今海旁皆有之,而通、泰及南海、闽中尤多。皆附石而生,磈礧(磊)相连如房,呼为蛎房,晋安人呼为蚝莆。”

     中国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大陆山水相连,是“广药”的重要产区,其经济生活虽有别于内地,但港澳台地区在中医药文化方面与内地一脉相承。(中医国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4

回帖

3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3
发表于 2025-11-7 18: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中的山东道地药材及其药用价值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宋仁宗时,教坊进新曲《醉蓬莱》,柳永制作了这首词,描写皇宫深秋景色,歌颂天下升平。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山,盛产仙药,如唐代陆龟蒙《新沙》:“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现实中的蓬莱,是山东烟台的县级市。山东省的道地药材,以东阿阿胶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淄博桔梗、莱阳北沙参、山东香附、平邑金银花等。

阿井熬出好阿胶
      阿胶为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因主产于山东东阿而得名,以乌黑、断面光亮、质脆、味甘者为佳。古人认为,东阿阿胶之所以道地,和当地的水有莫大关系。郦道元《水经注》载:“(东阿)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北宋沈括探讨了阿井的独特成因,他认为济水(古代大河,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伏流地中,东阿正好是济水流经的地方。济水清澈质重,故可以治疗淤浊及逆上之痰,用其熬制的阿胶也格外道地。
      在《本草纲目》中,阿井水是一味药材,味甘、咸,性平,无毒,具有下膈、疏痰、止吐的功效。李时珍也认同沈括关于阿井的说法,他说:“其井乃济水之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现代研究认为,东阿地下水为岩溶地下水,水质表征优良,用此水炼胶有利于去除杂质,对于提升阿胶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古代诗词也多有描写阿井者,如明代吴铠《阿井胶泉》:“灵源疑出蛟龙窟,淑气原从天地贻。九土所钟惟上品,千年制胶岂凡材。炼砂煮石经济事,丹井药炉亦可哀。”清代赵培徵《咏阿胶井》:“阿井传来不记年,清流澈底一寒泉。溶溶玉液三宵露,点点丹砂九空渊。淑气问钟疑凤髓,灵源妙化想龙涎。仙胶炼就称良剂,寿世回生几万千。”
      除了优良的地下水资源,良好的原料、规范的炮制也是制作道地阿胶不可缺少的条件。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简单记载了阿胶的炮制过程:“东阿城中有狼溪河,欲煎胶者,须用乌驴皮浸狼溪河内百日,刮净毛垢,汲阿井水熬之,火用桑柴,三昼夜始成。”清代的季桂芬《名坊煎胶记》诗也记载了熬制阿胶的过程:“健驴放牧少岱草,冬寒宰杀净肤毫。古井龙泉荡渣滓,桑柴烈火拔毒躁。十分清水四分淖,三两皮张一两胶。潜心修治属润惠,虚怀济世德艺高。”由此可见,熬制阿胶需要在冬天,使用健康的黑驴皮,加阿井水,用桑柴火。最重要的,还需有潜心修治的工匠精神,虚怀济世的高尚品德。

补血滋阴数阿胶
      “东阿有井大如轮,水煮驴皮胶用真。血养肺家功最速,风疏肝部力称神。安胎能保终和始,治痢无分夕与新。历夏不柔光脆彻,拌将蛤粉炒须匀。”(清代赵瑾叔《阿胶》)阿胶味甘,性平,归肝、肺、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用于血虚眩晕、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阴虚心烦失眠、肺虚燥咳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载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本草思辨录》载:“阿胶为补血圣药,不论何经,悉其所任。味浓为阴,阿胶之味最浓,用必以补,不宜补者勿用。”现代研究证明,阿胶具有促进造血功能、降低血黏度、抗肺损伤、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肿瘤、抗休克等药理作用。
      “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元代白朴《秋叶梧桐雨之锦上花》)阿胶为补血要药,单用本品或配伍熟地、当归、白芍等,可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等;配伍桂枝、甘草、人参等,可治疗气虚血少之心动悸、脉结代。
      “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和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明代何良俊《思生》)阿胶为止血要药,配伍生地黄、白茅根等,可治疗阴虚血热吐衄;配伍人参、天冬、白及等,可治疗肺破嗽血;配伍熟地、当归、芍药等,可治疗血虚血寒妇人崩漏下血;配伍白术、灶心土、附子等,可治疗脾气虚寒,脾不统血之便血、吐血、崩漏等。
      “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所巡尽,黑波朝夕喷。”(唐代元稹《赛神》)阿胶滋阴润肺,配伍马兜铃、牛蒡子、苦杏仁等,可治疗肺热阴虚之燥咳痰少、咽喉干燥、痰中带血;配伍桑叶、苦杏仁、麦冬等,可治疗燥邪伤肺之干咳无痰、心烦口渴、鼻燥咽干;配伍天冬、麦冬、百部等,可治疗肺肾阴虚之劳嗽咳血。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唐代罗隐《黄河》)阿胶养阴以滋肾水,配伍黄连、白芍、鸡子黄等,可治疗热病伤阴所致肾水亏而心火亢,心烦不得眠;配伍与龟甲、鳖甲、牡蛎等,可治疗温热病后期真阴欲竭、虚风内动、手足瘛疭。

山东其他道地药材
      (一)淄博桔梗
      “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莫把眼前穷达论,要知良相即良医。”(宋代谢枋得《赠儒医陈西岩》)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是常用的清化热痰类中药。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胃经,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的治疗。桔梗是山东省主要大宗药材,淄博年出口桔梗量达1.13万吨,出口到韩国的桔梗占其消费市场的80%左右,淄博市博山区被誉“桔梗之乡”,其中又以“池上桔梗”最为有名。
      (二)莱阳北沙参
      “田横岛外水云长,莱子城边百草芳。好鸟两山啼不歇,清风一骑到莱阳。”(元代李裕《过莱阳》)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嗽血、胃阴不足、津伤口干的治疗。北沙参是山东省道地药材,主产于烟台莱阳市,故又名莱阳参、海沙参等。莱阳北沙参又以高格庄乡胡城村所产品质最优,具有根条细长、色白坚实、质地细密、粉性足的特点,《中药大辞典》载:“(北沙参)山东莱阳胡城村产品质最佳。”
      (三)山东香附
      “雀头香可达封函,香附连根未许芟。气病总司权实重,女客(科)主帅品非凡。渔翁胃雨堪为笠,孝子垂緌好作衫。人乳童尿和酒醋,由来西制必用盐。”(清代赵瑾叔《香附》)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是常用的理气类中药。香附味辛、微甘、微苦,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具有理气解郁、调经、安胎的功效,用于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的治疗。产于山东的香附称“东香附”,产于浙江的香附称“南香附”,质量最好。习惯上称产于山东东明、菏泽等地的香附为“明香附”,产于泰安、汶水两岸的香附为“汶香附”,产于高密、安丘一带的香附为“潍香附”。
      (四)平邑金银花
      “天然金玉抱奇相,锦绣照耀谢化工。美人薄采不盈掬,宜田待女怨东风。”(清代萧道管《窗前树金银花一架》)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临沂平邑县所产金银花具有花蕾肥大、色泽纯正、味道清香、绿原酸含量高的特点。200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平邑金银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杜甫《秋兴》)相传,琅琊人安期生曾经上过蓬莱仙山,常在东海边卖药,有巨枣如瓜,食后可以成仙。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但以阿胶为代表的山东道地药材,却是益寿延年的良材。(中医国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1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11-7 18: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中的安徽道地药材及其药用价值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这首《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是辛弃疾的作品,描写了发生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的霸王别姬的凄美爱情故事。灵璧县有虞姬村、虞姬墓。后来,在虞姬墓长出了一种美艳花草,人们称之为“虞美人”,词牌《虞美人》因之而来。

安徽自古以来便是医药圣地。神医华佗是安徽亳州人。著名的新安医学流派亦是发源于安徽。亳州在东汉时期就开始种植药材,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四大药都”之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兼容,为出产道地药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传统上,将牡丹皮、木瓜、菊花、白芍并称“四大皖药”。2016年,安徽省发布了10个道地皖药品种,分别是霍山石斛、灵芝、亳白芍、黄精、茯苓、宣木瓜、菊花、丹皮、断血流、桔梗。

亳滁贡菊齐争艳

“真菊延龄味最甜,地黄枸杞用须兼。头疼堪定风旋转,目痛能清火上炎。轻软制成囊可枕,清香酿出酒应添。白花一种尝微苦,染却髭髯有甚嫌。”(清代赵瑾叔《甘菊花》)菊花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菊花可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宋代欧阳修《菊》)亳菊主产于亳州,气清香,味甘、微苦,花瓣较为疏松,易散开,一等品花大、瓣密、苞厚、不露心、花瓣长而宽、色白、近基部微带红色,无散朵及枝叶。亳菊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是比较适合春夏季节使用的药用菊花。滁菊主产于滁州,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一等品多为头花,朵大、色粉白、花心较大、黄色、不散瓣,无枝叶。滁菊以疏散风热、平抑肝阳见长,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等治疗效果较好。贡菊主产于黄山歙县,又名徽菊,一等品花头圆形,花瓣密、白色,花蒂绿色,花蕊小,淡黄色,均匀,不散朵。贡菊以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见长,适合用来预防治疗眼部疾患。

清热凉血数凤丹

“学书学剑未封侯,欲觅仙人作浪游。野鹤倦飞为伴侣,岩花含笑足勾留。饶他世态云千变,淡我尘心茶半瓯。此是南巢招隐地,劳劳谁见一官休。”(宋代欧阳修《仙人洞看花》)牡丹皮是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是常用的清热凉血类中药。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

“筹边持节善怀柔,西夏还辕锡予优。一种名花分御园,九重春色满赢州。”(盛嘉佑《牡丹宅怀古》)牡丹皮气芳香,味微苦而涩,以皮厚、切面粉白色、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安徽铜陵的牡丹栽培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艳绝丽,为葛洪所植。铜陵牡丹皮具有根粗、肉厚、粉足、木心细、亮星多、久贮不变质等特点,为道地药材,又以铜陵凤凰山所产者质量最佳,称为凤丹。

宣城木瓜舒筋络

“天下宣城花木瓜,日华露液绣成花。何须堠子强呈界,自有琼琚先报衙。”(宋代杨万里《野店多买花木瓜》)宣木瓜是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是常用的祛风寒湿类中药,味酸,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

“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傍。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宋代陆游《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宣木瓜气微清香,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木瓜,以宣城产者为道地药材,故又名宣木瓜。宣木瓜以个大、皮皱、紫红色者为佳,具有“罗汉脐、苹果红、芝麻点”的特点,即果长倒卵形,果体密生白点,脐突出,干品皱皮,果熟时向阳面胭脂红色,香浓。《本草图经》载:“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最佳。”

亳州白芍善柔肝

“青布衲,碧藜筇。诗吟白芍药,曲唱紫芙蓉。一局着残人事醒,七弦弹破世间空。”(宋代白玉蟾《知宫王琳甫赞》)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炮制方法为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白芍是常用的养血敛阴类中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清代刘开《城东观芍药歌》)早在魏晋时期,亳州就以栽培芍药闻名于世,到了清末,白芍栽培更为繁盛。亳芍呈圆柱形、粗细均匀、外表粉白色或白色、皮色光洁、质坚实而重、线纹不明显、粉性足、质量好、产量大、药用价值高,为道地药材,是“四大皖药”之一。清代文学家刘开赞扬亳州白芍“更比牡丹多风情,临风摇曳如送迎。若将此花作良药,儿女春容免萧索。”

霍山石斛益肾胃

“石斛丛生石上多,金钗一股赠娇娥。配姜代茗偏收效,灌水经年永不磨。入肾强阴精可益,厚肠止泻胃俱和。酥蒸酒浸能常服,遍体身疼不用那。”(清代赵瑾叔《石斛》)石斛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石斛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

“蚱蜢髀多节,蜜蜂脾有香。藓痕分螺砢,兰颖聚琳琅。药谱知曾有,诗题得未尝。瓦盆风弄晚,彼拂一襟凉。”(宋代洪咨夔《石斛》)安徽六安市自古便是石斛的道地产区,《范子计然》载:“石斛出六安”;《名医别录》载:“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六安市霍山县的石斛质佳,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霍石斛出江淮霍山,形似钗斛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霍石斛嚼之微有浆、黏齿、味甘、微咸,形缩为真。”

太和桔梗化热痰

“病与衰期每强扶,鸡壅桔梗亦时须。空花根蒂难寻摘,梦境烟尘费扫除。耆域药囊真妄有,轩辕经匮或元无。北窗枕上春风暖,漫读毗耶数卷书。”(宋代王安石《北窗》)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是常用的清化热痰类中药。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的功效。

“鸡壅桔梗一称帝,堇也虽尊等臣仆。时复论功不汝遗,异时谨事东篱菊。”(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桔梗以色白、微苦者为佳。产于东北、华北的桔梗称为“北桔梗”,产量大;产于华东的桔梗称“南桔梗”,质量佳。太和桔梗是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的特产,又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因主产于李兴镇,又名“李兴桔梗”。李兴桔梗鲜品呈圆柱形、黄白色、光滑、横切面呈白色或黄白色,分叉少、香气浓郁、无渣爽口、苦味少,适合作蔬菜使用。具皮干品表面呈黄棕色,去皮后干品呈白色或淡黄白色,质实体重,硬而不易折断,短芦头,味微甜后苦。

“华佗医之良,思邈医之真。谁能不服药,一一如朱云。斯堂名十全,全人亦全身。方公谙药性,勇退盖此因。”(宋代张景修《题宁国县十全堂》)华佗之后,中医药事业在八皖大地传承发展,开拓创新,涌现出亳州药都、新安医学、四大皖药、十大皖药等著名品牌,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今天,更需要我们把这些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国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