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实”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概念,指的是体内阴性的、有形的病理产物(如痰浊、瘀血、水饮、寒凝、积聚等)过盛,并且阻滞了脏腑经络功能的一种病理状态。
理解“阴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核心含义:
阴: 指物质基础、有形的、静止的、寒凉的、抑制的、衰退的等属性。
实: 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虚(或邪盛为主),属于实证范畴。
*阴实 = 阴邪 + 实证: 即有形的、阴寒性质的病理产物过盛积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受阻的状态。它强调的是“有形之邪”的“壅塞不通”。
2. 与“阴虚”的区别:
阴虚: 是指体内阴液(精、血、津液)不足,不能滋润、濡养身体,导致相对阳亢(虚热)的状态。核心是“不足”。
阴实:是指体内有形的、阴寒的病理产物(邪气)过多积聚,阻滞了正常的气血津液运行和脏腑功能。核心是“邪气过盛、壅塞不通”。
简单说:阴虚是“好东西少了”,阴实是“坏东西多了堵住了”。
3. 与“阳实”的区别:
阳实: 是指体内阳热性质的邪气亢盛(如火热、燥热、气滞化火等),表现为亢奋、热象明显的状态(如高热、面红、烦躁、便秘等)。核心是无形的热邪亢盛。
阴实:核心是有形的、阴寒的邪气积聚阻滞(如肿块、积液、痰核、冷痛等)。
简单说:阳实是“无形的火太旺了”,阴实是“有形的寒湿痰瘀堵住了”。
4. 阴实形成的原因:
阳气不足(阳虚):阳气有温煦、推动、气化的作用。阳气虚衰,则寒邪内生或外寒易侵,导致水湿不化、痰饮内生、血液凝滞成瘀,最终积聚成阴实。
感受阴寒之邪:长期或严重的外感寒湿之邪,侵袭人体,凝滞气血津液。
情志不畅,气滞血瘀:长期忧郁、愤怒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津停为痰湿,日久形成阴实。
饮食不节,痰湿内生: 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脾阳,或嗜食肥甘厚味,超过脾胃运化能力,酿生痰湿。
久病失治,邪气内陷:慢性疾病迁延不愈,正气渐虚,邪气深入,逐渐形成积聚、癥瘕等阴实之证。
5. 阴实的常见表现:
有形肿块、积聚: 如体内的肿瘤、囊肿、结节、增生、硬化(肝硬化)、组织纤维化等。特点往往是固定不移、按之坚硬或有形、生长缓慢。
疼痛:多为固定不移的刺痛、冷痛、隐痛、酸痛,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肿胀、积液:如水肿(特别是下半身)、胸水、腹水、关节腔积液等(多属寒湿、水饮)。
分泌物、排泄物清稀量多,如痰多色白清稀、鼻涕清稀、带下清稀量多、大便溏泄等。
功能抑制、衰退:如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反应迟钝、食欲不振、腹胀痞满、小便清长或不利等。
舌象:舌质多淡、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多白、滑、腻、厚。
脉象:脉多沉、迟、细、涩、弦、紧。
6. 阴实与肿瘤(癌症)的关系:
在中医看来,许多恶性肿瘤(癌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非常符合“阴实”的病机特点:
有形肿块(肿瘤实体)。
病机核心是“寒、痰、湿、瘀、毒”等阴邪的积聚凝结(阴实)。
多伴有阳虚(正气不足)的基础。
症状常有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畏寒等。
因此,中医在治疗肿瘤时,**“温阳散寒、化痰软坚、活血化瘀、利湿解毒、扶正固本”** 等针对“阴实”病机的治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典方剂如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就是治疗阴寒痰凝所致阴疽(如骨结核、深部脓肿、部分肿瘤)的代表方。
7. 治疗原则:
核心:祛除阴寒积聚之邪 + 扶助阳气(温通)。
具体治法:
温阳散寒:如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化痰软坚散结:如半夏、南星、贝母、牡蛎、鳖甲、夏枯草等。
活血化瘀通络: 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水蛭、地龙等。
利水渗湿:如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薏苡仁等。
行气导滞: 如陈皮、青皮、枳实、厚朴、木香等(气行则血行、津行)。
扶助正气(尤其温补脾肾之阳):** 如黄芪、党参、白术、熟地、山茱萸、巴戟天、淫羊藿等(需在祛邪基础上或同时进行,避免闭门留寇)。
重要思路:“以阳化阴” - 通过振奋、温通阳气来化解阴寒凝滞之邪。
总结:
“阴实”是中医病理学中描述体内有形、阴寒、凝滞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寒凝、积聚等)过盛积聚,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严重受阻,脏腑经络功能被抑制的一种复杂而深重的病理状态。它与“阴虚”(物质不足)和“阳实”(热邪亢盛)有本质区别。在临床实践中,尤其对于许多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严重的寒湿痹痛、顽固性水肿、某些硬化性疾病等),理解和辨识“阴实”病机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温阳散寒、化痰祛瘀、软坚散结、扶正祛邪)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
重要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中医理论知识的科普介绍。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或疑似相关症状,务必寻求专业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