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舌象信息丰富直观
舌质(舌体):
颜色: 反映气血盛衰和运行情况。淡白多主虚、寒;红绛(深红)多主热;青紫多主瘀血、寒凝或热极。
形态: 反映津液盈亏和脏腑虚实。胖大(有齿痕)多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瘦薄多主气血两虚、阴虚;裂纹多主精血亏虚或阴津耗伤;点刺(红点突起)多主热盛;瘀斑瘀点多主血瘀。
动态: 强硬、歪斜、震颤、吐弄等,多与肝风内动、痰瘀阻络或高热伤津有关。
舌苔:
苔色: 主要反映病邪的性质。白苔多主表证、寒证;黄苔多主里证、热证;灰黑苔多主热极或寒极。
苔质:
厚薄: 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薄苔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轻浅;厚苔多为病邪较盛或有痰湿、食积等内停
润燥: 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润泽为津液未伤;滑苔为水湿内停;燥苔甚至糙裂为津液已伤。
腻腐: 反映体内湿浊、痰饮或食积的情况。腻苔(像涂了一层油腻)多主湿浊、痰饮、食积;腐苔(像豆腐渣铺在舌面)多主食积或痰浊久郁化热。
剥落: 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脱,多主胃气、胃阴不足或气血两虚。
3.判断病邪性质和病位: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腻腐等,可以推断侵犯人体的病邪是寒、是热、是湿、是燥,以及是否有痰饮、食积、瘀血等。
虽然脏腑都与舌相关,但中医认为舌头不同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如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观察这些特定区域的舌象变化,有助于判断病变所在的脏腑。例如,舌尖红多为心火旺;舌边红多为肝胆有热;舌中苔厚腻多为脾胃湿浊。
4.评估正气强弱和疾病深浅:
舌质的颜色、形态主要反映人体正气(气血阴阳)的盛衰。如舌淡白主气血虚,舌红少苔主阴虚。
舌苔的厚薄、有无变化常能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胃气的存亡。病邪由表入里,舌苔常由薄变厚;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舌苔可能剥脱殆尽(镜面舌)。
5.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
在疾病过程中,舌象是动态变化的。医生可以通过前后舌象的对比,了解病邪的进退、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转归趋势。
例如,舌苔由白转黄,常表示病邪由寒化热;舌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常表示病邪渐退,病情好转;久病重病之人,舌象突然变得红润鲜活(“假神”表现之一),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6.客观简便:
相对于脉诊(需要经验和主观感受),舌诊具有更直观、客观的特点,容易被观察和学习。
检查方便,只需让患者张口伸舌即可,对患者无创伤。
7.现代医学视角的补充
现代医学也发现,舌是人体唯一一个可以方便直接观察的、富含血管和神经末梢的内脏器官。
舌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约3天),对体内变化反应敏感。
舌的血流非常丰富,其颜色变化能灵敏地反映血液循环状态(如缺氧、瘀血)。
舌乳头(尤其是味蕾)的结构和功能受营养状况(如维生素缺乏)影响。
口腔环境(唾液分泌、口腔菌群)也会影响舌苔的形成。疾病(如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会引起唾液成分、口腔菌群的变化,进而改变舌苔。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肝胆疾病、脱水、感染等)确实会在舌头上表现出特征性的改变(如舌炎、地图舌、毛舌等)。
总结来说,中医看舌头(舌诊)是:基于“整体观念”和“司外揣内”的原理: 认为内在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会在体表(舌)有所反映。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诊断窗口: 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可以获取关于病邪性质、病位深浅、正气强弱、病情进退等大量关键信息。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舌诊结果与问诊、闻诊、脉诊等信息相结合,共同构成中医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原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础。因此,中医医生非常重视观察舌头,它是了解患者内在健康状况的一种非常有效且不可或缺的诊断方法。它就像身体内部健康状况的一份“不用开口的报告”。
个人小结,欢迎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