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回复: 0

[中医内科] 白果定喘汤内含治肺九法

[复制链接]

3

主题

8

回帖

3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1
发表于 2025-9-20 13: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素有“内不治喘,外不治癣”之说,其含义是喘与癣均为顽症,不但病情复杂,而且容易复发,治疗难度很大。笔者在研读与哮喘相关的古代文献时,发现《本草纲目·卷30·银杏》记载一首白果定喘汤:“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

此方亦被《方剂学》教材选用,名为“定喘汤”,药物组成一致,明确其主治证型为“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证”。然而临证时,此证型较为少见,所以尽管学习了此方,也常束之高阁。细品《本草纲目》原文,并未明确其主治证型,从“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反推,此方主治范围极广,疗效极好,否则其人如何以此起家?

治肺九法

众所周知,固定之成方主治范围有限。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此方并不是固定之成方,而是活泼之治法。方中有九味药,每味药代表的是一种治肺之法,悟及此理,真乃别有洞天。试析如下。

1.敛肺法

方中白果性涩而收,功能敛肺定喘,代表的是敛肺法。哮喘常因外感邪气,致使肺失宣发,从而出现呼吸不畅、胸闷喘咳。然患病日久,迁延失治,又可耗损肺气。欲恢复肺气宣发之功,用宣肺之药,恐肺气更伤;欲收敛肺气,用敛肺之药,恐表邪留恋。方中白果与麻黄配伍,一散一收,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正合其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发病时间的久远和患者正气的盛衰,调整白果与麻黄的使用剂量。一般情况下,哮喘难治,病程多延宕日久,故白果剂量大于麻黄。

2.宣肺法

方中麻黄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代表的是宣肺法。与白果配伍,散收结合;与杏仁配伍,宣降同用;与黄芩配伍,寒热同调。临证加减时,会有这样的困惑:第一,麻黄为发汗解表之峻剂,虚证患者能否去掉,或者改为炙麻黄?答:麻黄有大剂量白果制约,其发散之力已受限制,生麻黄宣肺之力较强,改为炙麻黄则药力减弱。第二,若证属痰热蕴肺,辛温之麻黄能助热,该药是否去掉?答:麻黄去掉后无宣发之药,不可去。只需加大黄芩的剂量即可,黄芩的苦寒之性可制约麻黄的辛温之性。另外,麻黄为辛温之品,擅长治疗寒痰证,兼有温肺法之义。若症见咳喘痰多,色白而稀,舌苔白滑,则可加入温化寒饮的方药,如干姜、细辛、五味子。

3.肃肺法

方中杏仁主入肺经,味苦降泄,功能肃降肺气而止咳平喘;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使大肠之气下降,而肺气亦随之而降。所以,杏仁代表的是肃肺法。杏仁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可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之功。治疗风热咳嗽之桑菊饮、风寒咳嗽之三拗汤、温燥咳嗽之桑杏汤、凉燥咳嗽之杏苏散、痰热咳嗽之清气化痰丸,均是用杏仁肃降肺气。观察上述方剂的配伍规律,可知杏仁是肃肺法的必用药物。

4.降肺法

方中紫苏子长于降肺气、化痰涎,代表的是降肺法。然肺主降气,肾主纳气,推而广之,此法当包括降肺气、纳肾气。痰涎壅阻于肺,肺失宣降之职,故气机上逆而为咳喘,若紫苏子力量不够,可加入白芥子、莱菔子组成三子养亲汤;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不足以息,可加入沉香、肉桂等纳气归肾。

5.润肺法

方中款冬花润燥化痰,代表的是润肺法,可用于治疗燥痰证。若症见咳嗽痰少,黏稠难咯,苔干少津,则可合入润燥化痰的方药,如紫菀、百合、玉竹、阿胶等。笔者一般将贝母瓜蒌散与白果定喘汤合方应用。

6.燥肺法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代表的是燥肺法,可用于治疗湿痰证。若症见咳喘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舌苔白腻,则可合入燥湿化痰的方药,如加入陈皮、茯苓组成二陈汤。若痰湿偏重,再加入胆南星、枳实组成导痰汤,或再加入竹茹、枳实组成温胆汤。

7.清肺法

方中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代表的是清肺法,可用于治疗热痰证。若症见咳吐黄痰,咯之不爽,舌质红赤,舌苔黄腻,则可重用黄芩。若热势较甚,还可加入鱼腥草、金荞麦、芦根等。

8.泻肺法

方中桑白皮主入肺经,能清泻肺中伏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代表的是泻肺法。若症见水饮停肺,胀满喘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则可伍入泻白散。若肺中水饮及痰火较盛,出现咳喘不能平卧,胸部胀满,还可合入葶苈大枣泻肺汤。需要注意的是,泻白散中之炙甘草、粳米,葶苈大枣泻肺汤中之大枣,均不宜删去,一则可缓和药性,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二则可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以扶肺气。

9.补肺法

方中甘草功能补脾益气、祛痰止咳,代表的是补法,亦可视为补肺法。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若邪气不盛,或病程处于收尾阶段,常掺入补肺、补脾、补肾之法。第一,《灵枢·百病始生》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肺卫气虚,症见常易感冒,或诱发哮喘,恶风自汗,神疲乏力,则可合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邪气复侵。第二,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若脾胃气虚,症见面色㿠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则可合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杜生痰之源。第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年高体弱,患病日久,波及于肾,则可加入山药、紫河车等补肾之品。

笔者将上述治法概括为“治肺九法”,然并不能囊括所有的治肺方法。根据临床所见,还可加入二法:第一,通络法。根据“久病入络”的原则,对于患病日久的哮喘患者,药方中加入搜络之品,往往能提高疗效。笔者常用地龙,因为地龙既能通络,又能平喘。第二,活血法。肺主气,气病可引起血病,形成血瘀。若症见嘴唇发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迂曲粗大,则可加入丹参、桃仁、红花等药。

验案举隅

临证时,可根据辨证选用其中一法或数法,如此才能做到“方无定方,法无定法,法随证立,药随法变”,才能将白果定喘汤这一固定成方灵活应用,变化无穷。试举两例医案,以做说明。

案一

黄某,男,75岁,2024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哮喘30余年,加重1周。1周前气温突降,患者出现呼吸不畅,喉中痰多,可闻及哮鸣音,活动后气喘加重,咳嗽频频,咳吐大量白色痰涎,容易咯出,倦怠乏力,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略厚,脉缓滑。有肺结节病史。

诊断:哮喘(湿痰蕴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平喘。

方用白果定喘汤合二陈汤加减:炒白果20g,麻黄4g,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5g,炒紫苏子15g,杏仁10g,黄芩10g,炙甘草10g,陈皮10g,茯苓30g,莱菔子15g,生黄芪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19日二诊:咳喘大减,呼吸顺畅,自述患病以来从未有过如此舒适,气力增加,仍咳吐少量白色痰液。舌质淡红,舌苔已褪,脉缓。续用首诊方,7剂。

按 患者咳吐大量白色痰涎,容易咯出,舌苔白略厚,可辨证为湿痰证。故以白果定喘汤为基础方,加入陈皮、茯苓,组成二陈汤燥湿化痰,即为燥肺法。患者兼有倦怠乏力,乃是肺气亏虚证,故加入黄芪补益肺气,即为补肺法。

案二

孙某,男,70岁,2025年6月8日初诊。主诉:咳喘3年。患者嗜好吸烟多年,偶有咳喘,不以为意。3年前,咳喘逐渐加重,去医院拍片检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每日吸入4~5次,晚上睡觉时吸氧。刻下:活动过多即气喘,喉间可听见哮鸣音,爬楼时尤甚,每天晨起咳吐大量白色浓痰,黏稠难咯,偶有胸闷,夜眠时颈部汗出较多,夜尿4~5次,有前列腺增生病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

诊断:哮喘(燥痰蕴肺证)。

治法:润燥化痰平喘。

方用白果定喘汤加减:炒白果20g,麻黄4g,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20g,炒紫苏子15g,杏仁10g,黄芩10g,生甘草10g,全瓜蒌30g,薤白20g,浙贝母15g,桔梗10g,紫菀10g,炒莱菔15g,丹参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6月15日二诊:气喘大减,浓痰逐渐变稀,较前易咯出,颈部出汗减轻,夜尿消失,矢气增多。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滑有力。续用初诊方,7剂。嘱停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7月13日三诊:气喘续减,痰量大减,晨起吐痰仅1~2口,呼吸较前顺畅,胸闷消失。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滑有力。续用初诊方,加黄芪30g,7剂。嘱夜间停止吸氧。

7月22日四诊至8月17日六诊:症状基本消失,无特殊不适,苔脉同前。一直沿用7月13日方。

按 患者咳吐痰多,黏稠难咯,舌苔薄白,可辨证为燥痰证。故以白果定喘汤为基础方,加入全瓜蒌、浙贝母、桔梗、紫菀等润燥化痰之药。加入丹参,兼用活血法。后期痰量大减,故伍入黄芪益卫固表,即为补肺法。(徐荣鹏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