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中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热词,它反映了人们对中医本源和纯粹性的追寻。我们一起讨论讨论“古中医”与通常所说的“中医”的区别、看病思路及各自的优劣势,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斧正。
古中医图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古中医
定义:这并不是一个官方或学术上的严格分期,而更像一个文化概念。它通常指汉代及以前的中医体系,其理论根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和《难经》等经典。倡导者认为这个时期的中医理论最纯粹、最接近哲学本源。
核心理念:强调“道”与“理”,注重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的哲学思辨,治疗上追求从根本上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
2.现代中医
定义:指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演变,并融合了现代科学、医学元素的中医体系。它包含了从古至今所有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包容的学科。
特点:它不仅继承了古代经典,也吸收了后世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等的理论,并且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部分借鉴了现代诊断技术(如化验、影像学)。
二、主要区别对比
理论来源
古中医:严格恪守《内经》、《伤寒论》等汉唐以前经典。
现代中医:兼容并蓄,包括古代经典+后世学派理论(如温病学)+现代中西医结合成果。
诊断核心
古中医:重“气化”与“证”。极度依赖“望闻问切”四诊,尤其是脉诊和舌诊,通过症状和体征来推断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衡状态。
现代中医:“证”与“病”结合。在传统四诊基础上,可能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报告(如B超、血常规)作为辅助信息和疗效判断标准。
用药思路
古中医:经典方剂为主。用药讲究“方证对应”,即《伤寒论》中的“有是证,用是方”。药味精炼,药量有时会遵循古法(如汉代剂量)。强调药材的“性味归经”和道地性。 现代中医:灵活变通。使用经方,也大量使用后世方、自拟方。用药更丰富,并受现代药理研究影响(如知道某中药有降压、消炎作用)。
治疗目标
古中医: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认为病好了,所有异常的指标自然会恢复正常。
现代中医:既强调调整整体状态,也关注具体病症的消除和现代医学指标的改善。
与现代科技关系
古中医:排斥或谨慎对待。认为现代科技会干扰对“气”和“神”的判断,主张回归纯粹的传统思维。
现代中医:部分接纳与结合。将现代仪器视为“望诊”的延伸,提倡“西医辨病,中医辨证”。
三、看病思路
1.古中医思路(以《伤寒论》为例)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医生需要精确判断病邪位于哪一经,是表是里,是寒是热。
方证对应: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患者表现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一组症状(桂枝汤证),就直接用桂枝汤。追求的是“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
整体观: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治疗失眠可能从调理脾胃入手(因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2.现代中医思路
辨证与辨病结合:首先通过四诊确定中医的“证”(如肝肾阴虚),同时也会了解西医的“病”(如高血压)。治疗时,既用滋补肝肾的中药来调整根本,也可能选用已知有降压作用的药材(如钩藤、杜仲)。
融合多种辨证方法:不仅用六经辨证,还会根据情况使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后世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参考辅助检查:治疗一个肝病患者,除了疏肝理气,也会看他的肝功能转氨酶指标是否下降,B超显示肝脏形态是否改善。
四、优劣势分析
1.古中医的优劣势
优势:
理论纯粹:体系严密,逻辑自洽,避免了后世一些繁琐和可能矛盾的理论干扰。
疗效迅速:如果辨证精准,经方的力量非常强大,常常能起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惊人效果,尤其在治疗外感病和急症方面。
根源性强:直指人体恢复平衡的根本机制,善于治疗复杂的疑难杂症和慢性病。
成本较低:药味精简,药材用量相对较少,可能费用更低。
劣势:
门槛极高:对医生的悟性、经典功底和临床经验要求极高。一个好的古中医师非常稀缺。
依赖医生个人水平:诊断完全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尤其是脉诊),不同医生水平差异巨大,疗效不稳定。
适应性争议:有人认为古今人体质、环境、病因(如古没有现代病毒、化学污染)已大不相同,完全套用古方可能不适用。
缺乏现代验证:其理论和疗效难以用现代科学标准进行量化和验证,容易被主流科学界质疑。
2.现代中医的优劣势
优势:
包容与发展:不断吸收新知识,理论和技术都在进步,更具时代适应性。
标准化与可及性:与现代教育、医疗体系结合,培养体系更规范,医生数量多,更容易找到。
中西医结合:能利用现代诊断技术,避免误诊、漏诊(如通过CT发现早期肿瘤)。在治疗危急重症时,可以与西医协同,优势互补。
易于沟通和验证:可以用现代医学的语言与患者和同行沟通,疗效有客观指标作为佐证。
劣势:
理论可能驳杂:部分医生可能陷入“西医化中医”的误区,开药时只考虑中药的西医药理(如消炎、抗菌),丢弃了辨证论治的精髓。
用药可能繁琐:处方药味可能较多,思路不够精炼,影响了经方的“力道”。
经典功底薄弱:部分现代中医师对古代经典钻研不深,影响了在疑难杂症上的诊疗深度。
总结与建议
古中医是现代中医的根与魂,它代表了中医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现代中医是古中医的延续与发展,它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健康需求。
如何选择?
如果您:追求最纯粹的中医体验,患有经西医检查无明确异常但身体深感不适的“疑难杂症”,或常见病久治不愈,并且有幸能找到一位功底深厚、口碑极佳的古中医师,那么尝试古中医可能会带来惊喜。
对于大多数人:选择一位优秀的现代中医师是更稳妥、更现实的选择。他们能更好地整合资源,确保诊疗安全,并能处理更广泛的疾病谱。在选择时,可以关注这位医生是否重视经典、善于辨证,而不仅仅是“中药西用”。
总之,无论是“古”还是“今”,核心都在于医生本人对中医精髓的把握和临床水平。一位好的中医,必然是博古通今、融会贯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