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回复: 1

[四季、环境、睡眠起居养生] 近期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尤其主动脉夹层患者增多,这4类人群要警惕

[复制链接]

5

主题

11

回帖

3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2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全国多地气温开启“骤降模式”,心脑血管疾病也呈现高发趋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淼淼介绍,仅10月17日一天,他们就接诊了13位主动脉夹层患者,而全院范围内收治的A型、B型及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数量更是远超这个数字。

主动脉夹层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它会在近期“扎堆”出现?

主动脉夹层是什么病

主动脉是从心脏延伸出来的一根给全身供血的大动脉,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成。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医师曹建春介绍,主动脉夹层患者由于高血压等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受损,当主动脉内膜上出现小裂口,血液会迅速流进撕裂口,进入主动脉中膜,并逐步剥离内膜和中膜,由此会产生主动脉夹层。如果此时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夹层随时有可能破裂,血管内血液就会大量丢失,造成心脏骤停。
50acc4d83921cf8c1fa2fcc01b2a51a4.gif
△图源: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若同时伴有颈动脉或者锁骨下动脉内膜损伤的情况,造成大脑供血和肢体供血的骤然降低,严重的动脉夹层会伴有休克、循环衰竭的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患者死亡。

如果及时发现、及时就诊,在急性期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以将主动脉夹层彻底封闭,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主动脉夹层有哪些症状

曹建春介绍,剧烈的胸痛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最普遍的临床表现。

主动脉夹层的疼痛是撕裂样、刀割样、濒死样的疼痛,患者难以忍受,出现后往往造成胸痛接近休克的症状。

疼痛的部位和性质还可以提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及进展情况。一发作即达到高峰的剧烈胸痛,且随着夹层进一步的发展,疼痛部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近端的主动脉夹层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胸骨后,远端的主动脉夹层的部位位于两侧肩胛骨之间或是胸腹部。

已进入高发期,4类人群要警惕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有明显季节规律,气温低时发病率升高,每年10月是气温变化比较大的时间,容易诱发,以下这4类高危人群要警惕。

高血压患者。天气寒冷,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外周血压明显升高。如果此时情绪起伏大、暴怒导致血压短时间内飙升,就可能诱发夹层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质量较差,易发生动脉壁的钙化、溃疡,夹层也更易破裂。

妊娠期女性。孕期容易出现高血压,加之胎儿影响、激素作用,容易出现主动脉夹层。

先天性血管质量下降者。如患有大动脉炎等。

主动脉夹层如何预防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淼淼介绍,寒冷的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血压波动,从而增加主动脉夹层的风险。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血压更难控制,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血压波动,这也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诱因。控制好血压,积极监测、正常吃药,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物,是预防主动脉夹层的方法。

曹建春提醒,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格外注意心脑血管健康,日常自行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减少突然发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于激烈的情绪刺激。

若出现持续性胸腹部疼痛、呼吸困难,切勿拖延,应立即就医检查。(转自光明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近期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4类人要警惕》)

4

主题

17

回帖

3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5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心脑血管疾病高发,4类人要警惕,日常养护是关键!

  近期,全国多地气温开启“骤降模式”,心脑血管疾病也呈现高发趋势。这是因为低温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梗、脑卒中等危急情况。需要高度警惕的四类人群主要包括:患有“三高”的慢性病人群、老年群体、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以及吸烟/过度肥胖者。 日常养护的关键在于稳定血压、注意保暖和规律用药。

  一、低温对心脑血管的“三板斧”冲击

  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中风),在气温骤降时发病率明显上升,其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血管痉挛与收缩: 寒冷会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特别是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管通道变窄,血液流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对于血管本身已有斑块或硬化的人来说,这种痉挛可能直接导致管腔闭塞,引发缺血事件。

  2. 血液粘稠度增加: 在寒冷状态下,人体会动员更多的红细胞来帮助运输氧气,同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导致血液变得更“粘稠”,更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3. 血压波动与心率加快: 身体为了产热,会分泌更多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压在冷刺激下突然升高,极易突破原有斑块的“外壳”,使其破裂,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梗或脑卒中。

  二、必须警惕的四类高风险人群

  以下四类人群对低温的耐受性更差,在气温骤降时必须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1. “三高”慢性病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绝对高危人群。他们的血管内皮功能已经受损,寒冷带来的血压波动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必须坚持监测血压和血糖,并按时服用药物。

  2. 6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弱。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反应迟钝,常常感觉不到冷,导致保暖不足。同时,老年人夜间醒来上厕所时,从温暖的被窝到寒冷的环境,最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骤升,引发意外。

  3. 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 遗传因素会使这类人群的血管结构或凝血功能存在先天缺陷。虽然自身可能未发病,但在低温等外界刺激下,其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4. 吸烟者及过度肥胖者: 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度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升高血脂。这些不良因素与寒冷叠加,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日常养护的关键措施

  面对高发期,日常养护是预防突发的关键:

  1. 严格保暖,重点防护: 保暖要从核心和末梢抓起。重点保护头部(戴帽)、颈部(戴围巾)、腰腹部和足部。起床时动作要慢,应先在床上活动肢体,适应体温变化后再下床,避免“心脑血管意外”。

  2. 规律监测,稳定血压: 高血压患者需根据气温变化和血压监测结果,在专业指导下调整降压药剂量。切忌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记录好晨起和睡前的血压值,以供调整参考。

  3. 科学饮食,清淡控盐: 冬季应多吃蔬菜和粗粮,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避免大鱼大肉导致血脂升高。尤其要控制食盐摄入(每日不超过6克),高盐饮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

  4. 适度运动,避免晨练: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冬季应选择下午或傍晚等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严禁在清晨(特别是太阳未出前)进行户外剧烈运动,以免低温诱发心绞痛或心梗。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

  5. 备好急救药: 高危人群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并告知家人和同事。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头晕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应立即休息并服用急救药物,同时呼叫紧急医疗服务。

  结语

  气温骤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面对这一高发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三高”患者、老年人等高危群体,必须将保暖和规律用药视为头等大事。从起床时的缓慢动作,到出门时的颈部防护,再到每日的血压监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健康。科学养护,警惕风险,是安全度过寒冷季节、守护心脑健康的根本之道。(99健康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