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回复: 1

[三高综合征] 易患高血压的人群及其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自我管理及预防

[复制链接]

5

主题

1

回帖

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6
发表于 昨天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来讲,有八类人比较容易患高血压。

第一个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病人,他们家族成员里往往可能具有共同的基因变异,他发病的概率比平常人群高3到5倍。

第二个是中老年人群,患者逐渐出现了动脉硬化,动脉的调节能力下降了,出现高血压的机会也增多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功能下降,就容易患高血压。

第三个是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通常来讲,每天的饮食中间钠盐含量常常在5克以上,会增加血容量,升高血管压力。

还有肥胖的人群,在现在是越来越多了,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体重指数超过了28的这组人,他的脂肪组织往往会分泌一些过多的血管紧张素原,从而使得血管张力升高、血压升高。

还有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通常处于精神紧张、应激状态下,在他体内有一种激素叫儿茶酚胺类激素过度分泌,从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还有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每天饮酒量超过了25克,经常这样饮用,也会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还有糖尿病患者,我们知道糖尿病和高血压“难兄难弟”,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合并有高血压的情况。

还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人,就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胖子、短脖子这样的病人,晚间打鼾很厉害,他常常会由于夜间反复缺氧,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从而引起高血压。

这八种人是非常容易患高血压的。在这里,对这种病人要改善他的生活方式,有两句话,供大家参考——就是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每天钠盐的摄入尽量能够在5克左右,我们保持体重,BMI也就是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就是不要太胖了。每周应该要有一些活动,也就是中等量的有氧活动,但是过量活动是不行的,也要尽量戒烟、限酒或戒酒,对健康是有益的。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负面消极情绪的影响。

5

主题

1

回帖

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患者注意是事项暨自我管理


对于高血压的管理来讲,专家主要是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生活方式的干预,第二个是一定要结合药物治疗,两者是缺一不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哪些调整呢?

一是做好饮食管理。低盐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少吃腌制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总结成几句话,就叫“总量控制,七成饱,比例改变,肉蛋米面少一些,蔬菜水果多一点”。但是要知道,单纯这种饮食调整,不能替代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它只是一个辅助治疗。人们有时候提到,靠食疗能把高血压治好,那是不行的,还是要靠药物来治疗。

二是对生活方式、习惯做一些改变,包括戒烟戒酒,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体重,坚持适量运动。因为对高血压病人来说,并非是运动越剧烈越好,而是适量适度,每天最好保持比较好的充分的睡眠,大部分人是在7-8个小时。

高血压患者还要避免一些危险的动作,危险动作主要见于老年人,比如夜间吃了降压药以后,不要突然间站起来,容易造成晕厥等等,特别是在服用α受体阻滞剂这一类药物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让病人先起来在床边坐一下再起来,特别是不要憋一泡尿直接往厕所跑,这样也容易出现意外。

高血压患者在自我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要学会自我血压监测,第二个要知道自己吃哪些药,如何去规范用药。

血压在家里的监测,往往是利用血压计来监测,在监测的时候,最好不仅监测了,而且把它记录下来。因为现在电子血压计都非常方便,能够看到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大家记录下来。监测的频度,通常在早餐之前、中午或者晚上监测一下。如果想了解自己现在这段时间的规律,这样量更好,就是不定时地在一天里测量血压,连续3-5天,能涵盖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有不同活动状态下的情况,对了解血压变化的规律还是有帮助的。

其次,一旦患了高血压,每3到6个月,最好到医院做复诊,对相关的脏器,包括心、肝、肾、眼底等等,能有一个进一步的评估和了解。当在疾病过程中突然间出现了明显的胸闷,明显的头痛,或者视物模糊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而不要在家扛着,因为有可能是心梗,有可能是脑梗,也有可能是眼底出血了。

总之,高血压管理是这样一个周期、规律,是这样全程的管理,“监测-评估-决策-再监测”。所以这里提出,在家里对血压监测、对心率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患者也要经常和医生有交流,也要关注大众媒体上对于血压管理的办法,保持一个好的生活方式,长期、规范地用药,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血压管理的过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 张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