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回复: 10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中医三化  |  体制内中医“西医化”,体制外中医“神棍化”,全行业中医“资本化”——中医这盘棋,已经下成了“屎局”

[复制链接]

7

主题

13

回帖

4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7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晨起,口渴,摆谱,饮茶。忽忆起:昨夜吹西风,饮美酒,看新雪,聊旧客,三五狂人,一番唏嘘,鹧鸪天。

霜刃裁云补破袖,西风典酒换貂裘。青山秃笔天飞雪,山河笔砚酒入喉。鞭星斗,驾蟾虬,醉卷北斗作画轴。狂歌惊起松间鸟,笑指人间皆诸侯。

友人不悦,以为天下皆屎尿,非诸侯。细想来,尿遍天下,亦是道中游。

《庄子·知北游》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道在屎溺”不仅是老庄精义,更是一番愚钝渐悟与深睿顿悟模式。如中医现状,不仅是屎局,更是死局。

屎局里下棋,死局里赌气,赌气入屎局,屎局变死局。死局偏解屎局谜,屎局反将死局逼。不知是屎局困死局,还是死局套屎局?劝君莫入屎尿局,破局勿钻死牛角——屎局洗洗未必死,死局笑笑终成棋!

似旧如新。
1.png

一、三大死路:高开低走的中医咋就走歪了?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要求,中医以内难伤寒等一众核心思想,历经五千余年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然而在现代化转型中,中医行业出现结构性异化:公立中医机构呈现明显西医化倾向,而民间中医领域则滋生出一批以“网红”“大师”为身份标签的神棍群体。此类神棍群体往往以“学术传承人”“国医大师”为包装,实则以商业盈利为核心目标,通过IP打造、流量变现等手段构建敛财链条。

这种“人前满嘴是主义、人后满身都是生意”的“商人化伪装学术化”的现象,与全行业资本化相互交织,共同消解了中医的医疗本质与学术传承根基。

(一)体制内“中医西化”:拿着中医的碗,端着西医的饭

体制内中医机构(以公立中医院、中医药院校为核心)的西医化,是中医主体地位弱化的集中体现。这种异化并非简单的中西医协同,而是中医在诊疗逻辑、教育体系与评价机制层面对西医标准的依附,其核心驱动力源于考核导向与利益分配的偏差,而非学术发展需求。

中医西医化的形成,是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机构与中医管理部门多重机制叠加的结果,其核心矛盾在于“学术传承需求”与“功利化评价”的冲突,而非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体系呈现显著的“重西轻中”失衡,直接导致中医人才学术根基薄弱。据某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调研数据显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核心经典课程占比普遍低于15%,且多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考核要求宽松;而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西医课程占比高达45%以上,为必修核心课程,实行严格的闭卷考核与绩点挂钩制度。

中医药研究机构的评价体系呈现“功利化偏离”,将学术价值与SCI论文直接挂钩,背离中医发展规律。中医的核心优势在于临床疗效的整体性与个体化,如某老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此类成果难以通过西医量化标准验证,无法转化为SCI论文;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药理机制分析等西医范式研究,虽与临床诊疗关联度低,却能快速产出学术成果,成为科研人员的优先选择。

教学模式上,中医教育机械照搬西医“分科教学”范式,将“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思维拆解为内科、外科、妇科等独立学科,导致学生形成“碎片化”认知。某中医院校毕业生访谈显示,80%以上的学生“能背诵方剂组成,但无法根据患者证型灵活加减剂量”,核心原因在于教学中“重理论记忆、轻辨证实践”,未构建系统的中医思维体系。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从业者,往往缺乏学术自信与临床能力,为后续行业异化埋下人才隐患。

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考核机制,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导向,直接驱动临床层面的西医化。公立中医院的绩效考核与检查费、药费收入强关联,纯中医诊疗因“耗时久、创收低”缺乏激励。某三甲中医院内部数据显示,采用“西医检查+中成药”模式的医师,绩效工资比坚持辨证开方的医师高40%-60%;“先进个人”评选的核心指标为“检查开单率”“药费贡献率”,临床治愈率与患者满意度权重不足10%。

数据显示,2024年中医药领域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中,82%聚焦中药成分研究,仅18%涉及辨证论治、经典运用等核心学术领域。这种导向导致科研资源向“非临床”领域倾斜,中医学术传承的核心研究被边缘化。

中医从业者自身的学术自信缺失,是西医化得以蔓延的内在因素。部分医师在临床中过度依赖西医检查结果,面对患者对“中医诊疗有效性”的询问时,难以从学术层面阐释理论依据;遇到疑难杂症时,优先选择转诊西医科室,而非通过研读经典、辨证分析寻求解决方案。根本上还是中医群体与生俱来的发自DNA的自卑。这种自信缺失源于学术根基薄弱,导致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丧失话语权,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异化倾向。

这种“重利益、轻学术”的考核机制,迫使医师放弃传统诊疗模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生态,进一步弱化中医的学术传承与临床本质。

(二)体制外“中医神棍化”:体制内“中医大师”是罪魁祸首,中医流派泛滥,跪地拜师堪比封建社会“拜码头”,与体制外中医商人沆瀣一气


体制内中医的西医化与学术弱化,以及中医“大师”化(西医从来没有“大师”这类封建糟粕称呼)的封建社会余孽的泛滥,为体制外中医网红、“大师”的商业炒作提供了空间。此类群体的“神棍化”异化,本质是“以学术为幌子的商业敛财”,其运作逻辑与商业营销高度契合,与中医学术传承无任何关联。体制内部分“名中医”的商业化外溢(如兼职开设养生馆、医馆平台出诊、授权品牌敛财),更为其提供了“官方背书”的模仿范本,加速了乱象的蔓延。

中医网红与“大师”的核心行为特征,是构建“学术权威”虚假人设,其包装流程已形成标准化商业范式,与学术传承毫无关联。具体路径包括:

一是身份造假,虚构“国医大师传人”“宫廷秘方持有者”等头衔,伪造“某中医协会副会长”身份(经企业信息查询平台验证,此类协会90%以上为未注册的非法社会组织);

二是场景包装,通过对襟大褂、中药柜背景、传统茶具等视觉符号,营造“传统学术传承人”的形象;

三是疗效夸大,规避现代医学验证体系,宣称可“根治癌症”“治愈慢性病”,精准迎合公众健康焦虑。

中医网红与“大师”推行的封建拜师仪式,是强化个人崇拜、服务商业敛财的工具,与学术传承的平等性、理性化完全相悖。典型仪式包括要求学徒行跪拜礼、递投名帖、缴纳“拜师费”(金额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通过人身依附式的仪式构建“权威感”,本质是为后续控制学徒、发展下线(推广产品、招募学员)奠定基础。

7

主题

13

回帖

4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7
 楼主|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这盘棋,已经下成了“屎局” 3-2


某短视频平台中医网红的后台数据显示,其“学术传承人”人设的打造,由专业营销团队运作,单条“传承故事”视频的制作成本超5万元,目的是吸引流量、为后续商业转化铺路。

中医网红与“大师”炮制的“伪流派”,是基于商业炒作的概念包装,无任何学术价值。此类“流派”(如“火神派”“方证派”等)缺乏经典理论支撑,创立者多未系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核心典籍,其“核心理论”多为简化的极端观点(如“万病皆由阳虚”等等),便于记忆与传播,本质是商业营销的“标签化策略”。

现代医学(西医)的学术传承,以知识传递、临床实践为核心,从未存在此类封建陋习。这种仪式的泛滥,进一步印证了其“商业帮派化”属性,与学术传承的本质完全背离。某“大师”的学徒爆料,拜师后需按销售额的30%向“大师”分成,所谓“传艺”仅为背诵虚假话术。

中医网红与“大师”的核心目标是商业盈利,其已形成“引流-焦虑制造-收割”的成熟商业链条,与学术传承无任何关联

第一步为流量获取,通过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发布养生鸡汤(如“养生不是花钱,是续命”)、免费福利(如“免费体质检测”)引流,某“大师”的社群单月新增成员超2万人;

第二步为焦虑制造,通过“舌苔厚=大病前兆”“失眠=脏腑衰竭信号”等虚假话术,结合“免费诊断”强化健康恐慌,数据显示其社群成员中70%产生“迫切调理需求”;

第三步为商业收割,推出阶梯式付费产品:980元“入门养生课”、3980元“大师亲授班”、19800元“秘方膏方”,形成持续盈利。

某“扶阳派”“火神派”大师的诊疗记录显示,其对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等不同病症,均开具含附子的固定方剂,导致12名阴虚体质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发后其以“患者福报不足”推卸责任,而非从学术层面反思诊疗失误。这种“伪流派”的泛滥,严重扰乱了中医学术生态,沦为商业敛财的工具。


中医网红与“大师”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本质是“以学术传承为幌子的个人崇拜与商业收割”,而非知识传递。课程设计以强化“大师”权威为核心:开篇播放“治愈明星/领导”的虚假案例(经核实均为演员出演),中间穿插老学员“现身说法”(实则为付费托),结尾以“名额有限”“错过即错失救命机会”等话术逼单。

某“大师”通过该模式年盈利超3000万元,其所谓“秘方膏方”经检测仅含枸杞、红枣成分,成本不足售价的5%。某老年受害者自述,为购买“治愈糖尿病的秘方”,耗尽23万元积蓄,最终导致并发症恶化。

(三)全行业“中医资本化”:满嘴仁义道德,满脑子都是生意

某“大师”的培训数据显示,其“进阶班”收费从2万元至10万元不等,学员需签订“推广协议”,介绍新学员可获30%提成,形成传销式盈利网络;课程内容无任何学术价值,仅为重复养生鸡汤与虚假诊疗理论。这种模式彻底暴露了其商人本质,与中医学术传承的严谨性、公益性完全相悖。

资本的大规模涌入,将中医网红、“大师”的商业属性推向极致,形成“学术包装+资本运作”的敛财模式。资本的“短周期、高回报”需求,与中医“慢调理、重学术”的本质完全冲突,导致全行业价值导向彻底偏离,中医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中医网红、“大师”的核心属性是商人,其“学术人设”与“仁义道德”说辞,仅为商业包装的外衣。通过天眼查、爱企查、企查查等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检索可见,头部中医网红关联企业数量普遍在10家以上,经营范围涵盖保健品销售、文化传播、教育培训、医疗器械等多个盈利领域,与中医学术研究无任何关联。

中医网红、“大师”的盈利模式已实现产业化运作,形成“IP打造-流量变现-产业链延伸”的商业闭环。第一步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打造“学术权威”IP,发布碎片化养生知识圈粉,某网红单平台粉丝量超800万,粉丝画像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占比72%);第二步以线下医馆为“实体样板间”,营造“正规学术机构”假象,吸引粉丝到店消费;第三步延伸产业链,开发“大师同款”养生枕、泡脚包、膳食补充剂等衍生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实现规模化盈利。

某号称“国学中医大师”的网红,关联12家企业,注册资本合计超5000万元,2024年营收数据显示,其诊疗服务收入占比仅8.3%,核心盈利来自养生产品销售(占比52.1%)与培训课程(占比39.6%);其关联企业涉及17起司法纠纷,均为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商业违法行为,彻底暴露其商人本质。

资本加持下的中医连锁机构,与中医网红、“大师”形成利益绑定,共同推动行业商业化异化。此类机构放弃“坐堂问诊”的学术传承模式,采用“营销驱动”的商业策略:以“免费体质检测”为引流手段,通过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制造“气血淤堵”“经络不通”等虚假诊断结果,诱导消费者办理万元级调理卡;内部明确要求医师“优先推荐高利润项目”,将中成药、保健品销量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诊疗质量与学术规范被完全忽视。

某“养生大师”的直播数据显示,单场直播销售“秘方药”收入达230万元,其产品成本不足10元,售价298元,毛利率超96%,完全是典型的商业暴利模式。

部分中医网红、“大师”借助资本力量,以“学术创新”为概念包装,参与资本市场运作,进一步暴露其商人本质。此类群体主导的中医企业,往往打着“人工智能中医”“大数据辨证”等热门旗号融资,甚至寻求上市,但核心团队多为营销、计算机背景,无任何中医学术经历。

某连锁中医馆的财报显示,其毛利率达68%,其中保健品销售毛利率超82%,而传统中医诊疗毛利率仅35%;客户投诉数据显示,40%的投诉集中于“过度推销”“疗效虚假”,印证了其商业优先的运作逻辑。

二、病根在哪?不是中医不行,是道走歪了
某拟上市中医企业的招股书显示,其创始团队5人中仅1人具备中医执业资格(非学术研究背景),核心产品“中医大脑”的临床有效性未获权威验证;融资资金的62%用于明星代言、广告投放,仅9%用于医疗团队建设,本质是“借中医学术概念圈钱”,与学术创新完全无关。中医行业异化的核心根源,在于“学术价值与商业利益的失衡”,中医网红、“大师”的商人化本质,是这种失衡的集中体现。具体可归结为四大维度:学术传承断裂为异化提供了空间,社会认知偏差为商业炒作提供了土壤,资本逐利为商业化提供了动力,监管缺失为乱象蔓延提供了条件。其中,中医网红、“大师”对学术身份的恶意滥用,是连接各根源的关键节点。

监管体系的“双重失灵”,是中医网红、“大师”商人化泛滥的重要推手。一方面,对民间中医的执业资格管理存在“标准错位”——以学历、论文为核心的准入标准,将大量有学术传承的民间中医挡在门外,却为无学术背景的网红、“大师”通过虚假包装逃避监管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对中医广告、营销的监管存在“真空地带”,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学术宣传难以被及时识别,“免费课程”“公益讲座”等营销模式模糊了医疗与商业的界限,增加了监管难度。

中医从业者与公众的双重学术自信缺失,加剧了中医网红、“大师”的商业炒作空间。部分中医从业者因学术根基薄弱,难以在临床与科研中彰显中医价值,导致行业话语权弱化;公众因中医科普缺失,对中医学术体系缺乏认知,容易被“大师”“网红”的虚假学术人设误导,将商业产品与学术成果混为一谈。

同时,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医疗、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职责划分模糊,导致对网红、“大师”的商业炒作行为打击不力。

资本的短视性与逐利性,是中医网红、“大师”商人化的核心驱动力。资本追求“短周期、高回报”,而中医学术传承与临床实践需要“长期积累、慢效回报”,这种本质冲突导致资本必然选择与网红、“大师”合作——通过包装学术身份快速吸引流量,借助虚假宣传实现规模化盈利,而非投入长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这种双向自信缺失,形成“学术弱化-商业填补”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巩固了网红、“大师”的商人化运作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3

回帖

4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7
 楼主|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这盘棋,已经下成了“屎局” 3-3


三、咋破局?先自立,再结合,别搞反了

数据显示,2023年中医药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中,75%流向营销驱动型企业,仅25%投入学术传承与创新领域,资本导向直接催生并强化了网红、“大师”的商人属性。

破解中医行业异化困境,核心是“剥离商业伪装、重塑学术本质”,推动中医实现自信自立。具体路径需遵循“先立后破”原则:先通过教育、监管强化中医的学术根基与行业规范,破除网红、“大师”的商业炒作空间;再以平等地位与西医协同发展,最终实现“西医中医化”——即西医借鉴中医的整体思维与人文关怀,共同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本质,而非中医沦为商业工具或西医附庸。

(一)教育要改:把老祖宗的家底捡起来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强化学术传承、夯实人才根基”,从源头遏制商业伪装的空间。中医药院校需重构课程体系,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课程占比提升至30%以上,列为核心必修课,实行“理论+临床”双考核——不仅要求背诵条文,更需通过辨证案例实操验证;摒弃西医分科教学模式,采用“整体教学+案例带教”,让学生跟随名老中医参与至少500例临床诊疗,构建系统中医思维。

师承教育需回归学术本质,摒弃封建陋习与商业绑定。明确传承核心是“学术经验传递”而非“个人崇拜”;规定学徒需通过严格的学术考核(经典理论+临床实践)方可获得传承认证,禁止以“拜师费”“提成”等商业形式绑定师徒关系。

同时,建立“经典研读学分制”,将经典运用能力与毕业、执业资格挂钩,从人才培养层面强化学术属性,挤压网红、“大师”的生存空间。

评价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回归学术与临床本质”。中医从业者的职称晋升,需将临床疗效(以患者长期随访数据为依据)、经典运用能力、学术传承贡献作为核心指标,SCI论文与经济创收仅作为参考;公立医院的绩效分配,需提高纯中医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与绩效权重,设立“中医学术创新奖”“临床疗效奖”,对坚守学术本质的医师给予重奖。

通过标准化的学术传承机制,让正规中医的学术价值得到彰显,减少公众对网红、“大师”的依赖。

(二)监管要严: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

通过评价导向的转变,让中医的学术价值得到认可,从机制上抑制商业异化倾向。

监管革新需“精准打击商业炒作、保障学术传承”。一方面,优化民间中医执业资格管理,实行“能力考核+备案管理”双轨制——对有真才实学的民间中医,通过临床辨证考核即可获得执业资格,无需过度强调学历;另一方面,严厉打击网红、“大师”的虚假学术包装,明确将“伪造学术身份”“夸大疗效宣传”列为重点查处行为,对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的中医广告实行“备案溯源制”,要求标注“商业推广”字样。建立“中医行业黑名单”与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将伪造学术身份、商业欺诈的网红、“大师”及其关联企业纳入黑名单,终身禁止从事中医相关行业与资本市场运作;整合医疗、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网红、“大师”的IP打造、流量变现、产品销售全链条监管,避免“各管一摊”的监管漏洞。

提高违法成本。对虚假宣传、非法行医的网红、“大师”,处以“违法所得10-2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强力震慑。

(三)资本要导:别把中医当成“摇钱树”

资本引导需“划定学术与商业的边界”。政府应出台中医药领域资本准入规则,要求资本投资中医企业时签订“学术保护承诺书”,明确融资资金的70%以上必须用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临床诊疗质量提升,不得用于过度营销与网红IP打造;对投资中医学术传承、经典名方研发的资本,给予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激励。

强化对“中医IP”的监管,实行“学术身份与商业行为分离”制度。中医从业者的学术头衔(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人”)需由权威学术机构认证,仅限用于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不得用于商业广告与产品推广;尤其建议取消“中医大师”的封建社会味道浓重的称呼,一律取消拜师仪式,尤其跪地磕头奉茶等江湖帮派的封建陋习。坚决取消中医流派小团体的拉帮结伙,只作为学术研究就够了。网红、“大师”的关联企业需公开经营信息与盈利构成,明确标注“非学术机构”,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限制网红、“大师”关联企业的融资与上市资格,对以学术为幌子的商业企业,不予批准融资与上市申请,引导资本回归支持学术发展的本质。

(四)中医要自信:自己的手艺,要敢亮出来

对滥用学术身份进行商业炒作的,由学术机构撤销其学术头衔,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彻底切断“学术身份-商业利益”的绑定链条。

中医自信的核心是“学术自信”,需通过强化学术实力与科普宣传双重提升。中医从业者应加强经典研读与临床实践,主动在学术期刊、公众平台分享真实的诊疗案例与学术观点,彰显中医的学术价值;中医药院校与医疗机构应定期举办“学术开放日”,邀请公众近距离接触中医诊疗与研究过程,破除“神秘化”认知。

构建“政府-学术机构-媒体”三位一体的科普体系,精准打击网红、“大师”的虚假宣传。政府应主导制作权威的中医科普内容,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中医核心理论解读”“学术与商业的辨别指南”;学术机构应组织名老中医开展公益讲座,讲解“辨证论治”“安全用药”等核心学术知识;媒体应曝光网红、“大师”的商业炒作案例,对比正规中医的学术实践,帮助公众建立“看学术、辨疗效”的理性认知。

通过从业者的学术自信传递,让公众认识到真正的中医价值在于学术与疗效,而非网红、“大师”的商业包装。通过系统性科普,挤压网红、“大师”的商业炒作空间,为中医学术传承营造良好环境。

四、结语:中医的神,是西医中医化,不是中医西医化;中医的魂,是救人,不是捞钱

中医的核心价值在于学术传承与临床疗效,这是其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根本。中医网红、“大师”的商人化运作,以学术为幌子行敛财之实,不仅扭曲了中医的本质,更侵蚀了行业的公信力与传承根基。体制内的西医化倾向,与体制外的商业炒作相互交织,共同将中医推向异化的边缘。

中医的自立自强,核心是学术的自立自强。只有当中医的学术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当公众能够清晰辨别学术与商业的界限,当网红、“大师”的商业伪装无处遁形,中医才能真正回归“悬壶济世”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中西医结合,才能是平等的、互补的,最终实现“西医中医化”的良性发展——让西医借鉴中医的整体思维,让中医以学术自信立足,共同为公众健康服务。

真正的中医发展,不需要网红的流量包装,不需要大师的商业神话,需要的是从业者对学术的坚守、资本对价值的尊重、监管对底线的守护。体制内的中医应守住学术根基,体制外的服务应恪守医疗本质,资本应回归支持学术的定位,共同筑牢中医的传承防线

中医的神与魂,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学术追求,而非“悬壶敛财”的商业算计。这盘棋能否下回去,关键在于能否剥离商业伪装、祛魅封建社会陋习、重塑学术本质。

当更多从业者以学术为根、以疗效为本,当监管能精准打击商业炒作,当资本能助力学术传承,中医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毕竟,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有学术底蕴、能看好病的中医,而非满身铜臭的商业“大师”——这才是中医最该有的样子。


:1、2、3楼原题目转自微信公众号“无极之境”,对作者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

回帖

3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3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有个奇怪现象,有证的人不爱中医或看病不用中医,而民间中医或自当爱好的,最纯正,却愁没证。中医的传承、教育该改了。只要有志中医、爱好中医、坚持中医的人都能推荐进入中医院校进行系统教育或考核、考试,让其合法。至于有证不爱不用中医的,大浪淘沙终归会被时代淘掉。其实中医传承或教育是全民的,不是极少数。从全民去浪淘沙,中医就有希望。不管高考生还是初中生,不管民间还是学院,不管老中青少,只要有志、爱好、坚持中医,都能得到中医教育、传承资源,能合法,被认可,得承认。淘沙下来的就精华,希望全社会、国家和中医药管理局多渠道、多门路,更灵活,大力支持中医!我为中医发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

回帖

3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5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种是中医彻底转向中医民间化,这个情况是需要不断进修转化过来的。由于民间技术过硬,靠疗效建立的好口碑,坚持师带徒模式,当然也火遍整个地区,人满为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5

回帖

3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4
发表于 29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什么,什么是中医。文章说的目前的中医三化是正确。现代是工业信息化社会,中药是商品。中医与时俱进就得中医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中医。古中医是时空医学,研究的是人类寄生在地球上,随地球在宇宙中运行,受各星体星座的声.光.热.电磁场的影响,比如脑电受到影响,人得精神病,心电影响人可卒死,肌电影响人抽搐。搞不清原理称神棍是错误的。中药是商品,采摘,加工,运输,保管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资本。中药不但是治病的药品,还是营养品,还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促进品,都离不开商业运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9

回帖

3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4
发表于 23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还是以阴阳五行搞中医,那就是复辟,再搞也超过不了传说中的古人水平(多高水平和治愈率多大,不得而知),想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夯实实证,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别还是靠玄学和传说说话!否则被淘汰是迟早的事!等还信中医的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到还受父辈影响的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没了之后,中医就到了存亡的最后时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4

回帖

3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4
发表于 17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医疗价值基本丧失,信它的人越来越少,西医进展太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

回帖

3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4
发表于 12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透彻。国家高层是要振兴中医的,但医疗政策执行层面严重不行,社会整体的收与放,实则严重的打击着真正的中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

回帖

3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4
发表于 6 分钟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局外人,认为要搞中医传承发展大检讨。建议作者发起全国中医药反思检讨大会,拟邀请人写上各位大咖,内容是教育检讨、科研检讨、管理检讨、药典检讨、行业协会检讨、出版社检讨、学术评定委员会检讨、医疗机构检讨等板块,流程是大咖们检讨完毕后,由医生患者代表组成的观众亮灯,不到一半就继续检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