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并补剂●地黄饮子(地黄饮) 《圣济总录》

2019-11-12 09:44|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549| 评论: 0

摘要: 第六节 阴阳并补剂 阴阳并补剂,适用于阴阳两虚证。代表方如龟鹿二仙胶、地黄饮子等。 地黄饮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熟干地黄(18g) 巴戟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酒浸,焙(各9g)附子炮 五味子 官桂 白茯 ...

第六节 阴阳并补剂

   阴阳并补剂,适用于阴阳两虚证。代表方如龟鹿二仙胶、地黄饮子等。

 

地黄饮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熟干地黄(18g) 巴戟去心 山茱萸 石斛 肉苁蓉酒浸,(9g) 附子 五味子 官桂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菖蒲 远志去心,等分(6g)(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薄荷2g,水煎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喑痱证。“喑”者,舌强不能言。一因肾脉通于舌本,下元虚惫,肾精不能上荣于舌;二因肾阳不足,失于蒸化,水湿内停,泛而为痰,痰浊阻于心窍。“痱”者,足废不用。缘于肾虚不能主骨,则骨痿不用。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虚火上浮,则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脉沉细弱,为阴阳两虚可见之脉。是证总属下元虚惫,虚阳上浮,痰浊上泛,阻塞窍道所致。治宜补益下元,滋阴壮阳,兼豁痰开窍。

【方解】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填补肾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养肾阳。四药相伍,阴阳并补,益肾填精,共为君药。附子、肉桂温助真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与君药相伍,以增温补肾阳之力,为臣药。麦冬、五味、石斛滋阴敛液,育阴以配阳,与君药相伍,以增补肾阴、益肾精之力,亦为臣药。佐入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少佐薄荷,借其轻清疏散之性,以助解郁开窍之力;引用生姜、大枣,调阴阳,和气血。诸药合用,滋补肾阴,温养肾阳,交通心肾,化痰开窍。下元既补,痰浊又化,则喑痱可愈矣。

《圣济总录》所载之地黄饮,在用法中较本方少薄荷,余药及主治基本相同。

【配伍特点】阴阳并补,上下并治,以补虚治下为主。

【运用】本方为治疗肾虚喑痱之代表方。以舌强不语,足废不用为辨证要点。

【附方】还少丹(《医方集解》)熟地黄二两(100g)山药牛膝酒浸枸杞酒浸,两半(75g)山萸肉茯苓乳拌杜仲姜汁炒,断丝远志去心 五味子炒 楮实酒蒸小茴香炒巴戟天酒浸肉苁蓉酒浸,各一两(50g)石菖蒲五钱(25g)加枣肉蜜丸(9g),盐汤或酒下。功用:温补脾肾。主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之不思饮食、发热盗汗、遗精白浊、肌体瘦弱、牙齿浮痛等症。

【鉴别】还少丹与地黄饮子皆用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肉苁蓉等,均为阴阳并补之剂。但还少丹中无附子、肉桂及麦冬、石斛,而用杜仲、小茴香及山药、枸杞子等,故其温补肾阳与滋补肾阴之力不及地黄饮子。

【方论选录】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如肾中真阳虚者,多痰多湿;真阴虚者,多火多热。阳虚者,多暴脱之证;阴虚者,多火盛之证。其神昏不语、击仆偏枯等证,与真中风似是而实非,学者不得不详审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熟地、巴戟、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攸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二)

【医案举例】钱左,类中偏左,半体不用,神识虽清,舌强言謇,咬牙嚼齿,牙缝渗血,呃逆频仍,舌绛,脉弦小而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阴分大伤,肝阳化风上扰,肝风鼓火内煽,痰热阻于廉泉之窍,肺胃肃降之令不行,恙势正在险关。勉拟地黄饮子合竹沥饮化裁,挽堕拯危,在此一举。(《丁甘仁医案》卷三)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附桂巴戟天,少人薄荷姜枣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