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瘀剂●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2019-11-26 10:34|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693| 评论: 0

摘要: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归尾二钱(6g) 赤芍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 ...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娲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证治机理】本证之中风,由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气虚血瘀,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则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征。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非独用活血化瘀或益气补虚之所宜。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并引诸药之力直达络中,为佐使药。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佐以活血,气旺血行,补而不滞。

【运用】本方为益气活血法之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常用方。以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本方久服方能显效,故取效后多需继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方中生黄芪用量独重,宜先用小量(30~60g),效果不显者逐渐增量;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可根据病情适当加量。

【方论选录】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竣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