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瘀剂●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2019-11-26 10:38|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1429| 评论: 0

摘要: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 茯苓 丹皮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各6g)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9g)(现代用法,共为末,炼蜜和丸,每日服3~5 ...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 茯苓 丹皮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6g)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9g)(现代用法,共为末,炼蜜和丸,每日服3~5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瘀阻胞宫证。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证治机理】本证由瘀阻胞宫所致。仲景原治妇人素有癥块所致的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之证。胞宫素有血瘀癥块,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有妊娠初期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癥块,停留于胞宫,阻滞胞脉,血不养胎,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瘀阻胞宫,冲任受阻,则致月经不行而经闭;产后恶露不尽,亦为瘀阻而血不归经之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俱为瘀阻胞宫之佐证。瘀阻成癥,病程较长,多属虚实夹杂,尤其是妊娠之身,只宜缓消,不可猛攻,否则易耗伤正气及损伤胎元。故治当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使瘀去癥消,血能循经以养胎,胎儿自安,下血自止。

【方解】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瘀结成癥,不破其血,其癥难消,故配伍桃仁、丹皮活血破瘀,散结消癥,且漏下之症用行血之品,亦含通因通用之意;丹皮又能凉血以清瘀久所化之热,共为臣药。芍药养血和血,使破瘀而不伤正,并能缓急止痛;癥块的形成,与气滞、血瘀、痰结、湿阻密切相关,尤其以瘀血痰湿互结最为多见,配伍茯苓甘淡渗利,渗湿健脾,以消痰利水,配合祛瘀药以助消癥,并健脾益胃,以扶正气,为佐药。以白蜜为丸,取蜜糖之甘缓,并用丸药,“丸者缓也”,以缓和诸破泄药之力,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配伍特点】温通活血之中寓凉血养血之法,消补并行,渐消缓散。

【运用】本方为缓消癥块法之代表方。以少腹宿有癥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夹有瘀块,舌质紫暗,脉沉涩为辨证要点。妇女妊娠而有瘀血癥块,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攻猛破,若攻之过急,则易伤胎元。故原著十分强调其服法:“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即应从小剂量开始,不知渐加,使消癥而不伤胎;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正常妊娠下血者慎用;若阴道下血较多,腰酸腹痛较甚者,则非本方所宜。

【方论选录】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于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且癥之初,必因寒,桂枝化气而消其本寒;癥之成,必夹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然消癥方甚多,一举两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频,更巧。要之癥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此方去癥之力不独桃仁。癥者,阴气也,遇阳则消,故以桂枝扶阳,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养血之药也。(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二十)

【方歌】《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仁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