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外风剂●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19-12-2 12:20|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645| 评论: 0

摘要: 第一节 疏散外风剂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诸证。代表方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消风散等。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 川芎 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细辛去芦,一 ...

第一节 疏散外风剂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诸证。代表方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消风散等。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 川芎 荆芥去梗,各四两(12g) 细辛去芦,一两(3g) 防风去芦,一两半(4.5g) 白芷 羌活 甘草爁,各二两(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证治机理]本证系由风邪外袭,循经上犯所致。头为诸阳之会,外感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目眩。《素问·太阴阳明论》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类。风邪袭表,邪正相争,故见恶寒发热、鼻塞、苔薄白、脉浮等。若风邪稽留不解,头痛久而不愈者,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即为头风。外风宜疏散为法,治当散风邪,止头痛。

【方解】方中川芎性味辛温,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痛),为君药。薄荷、荆芥轻而上行,善能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为臣药。羌活、白芷均能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牵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心痛),李杲谓“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细辛散寒止痛,并长于治少阴经头痛;防风辛散上部风邪。以上各药协助君、臣以增强疏风止痛之效,均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用时以茶清调下,取茶叶苦凉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的过于温燥与升散,寓降于升,利于散邪。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配伍特点】辛散疏风于上,诸经兼顾;佐入苦凉之品,寓降于升。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邪头痛之常用方。以头痛,鼻塞,脉浮为辨证要点。本方用药以辛温之品为多,使用时用量宜轻,不宜久煎。

【附方

1.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附余》)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60g) 细辛洗净,一两(30g)防风去节,一两半(45g) 蝉蜕 僵蚕薄荷各五钱(15g)上为末。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下。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主治:风热上犯头目之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2.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辛夷仁半两(6g)苍耳子炒,二钱半(5g)香白芷一两(9g)薄荷叶半钱(3g) 并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6g),用葱茶清,食后调服。功用:疏风止痛,通利鼻窍。主治:风邪上攻之鼻渊。症见鼻塞、流浊涕,不辨香臭,前额头痛等。

【鉴别】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子散均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总体药性偏温,对于外风头痛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宜;菊花茶调散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蝉蜕以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故对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苍耳子散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配白芷、薄荷辛散祛风、清利头目,故适用于鼻渊头痛伴有鼻塞、流浊涕者。

【方论选录】此足三阳药也。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防风为风药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风热在上,宜于升散也。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薄荷、荆芥并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故以为君,同诸药上行,以升清阳而散郁火。加甘草者,以缓中也;用茶调者,茶能上清头目也。(汪昂《医方集解·发表之剂》)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