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外风剂●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019-12-2 12:20|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715| 评论: 0

摘要: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三两(9g)甘草 川芎 川独活 当归 白芍药 石膏各二两(各6g) 川羌活 防风 吴白芷 黄芩 白术 白茯苓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两(各3g)细辛半两(1.5g) 【用法】上十六味锉,每服一 ...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三两(9g) 甘草 川芎 川独活 当归 白芍药 石膏各二两(6g) 川羌活 防风 吴白芷 黄芩 白术 白茯苓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两(3g) 细辛半两(1.5g)

【用法】上十六味锉,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无时(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蜗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证治机理】中风有真中与类中之别,有中脏腑与中经络之异。本证系由风邪初中,病在经络,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所致。中风每多正气亏虚,而后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络脉不通,因而口眼蜗斜,加之“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谓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初中经络,往往数经并发,病情变化多端。治宜祛风通络为主,兼以活血宣痹、养血益气之法。

【方解】方中重用秦艽为君,“祛一身之风”(《医方集解·祛风之剂》)。辅以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俱为臣药。因风药多燥,易伤阴血,且口蜗舌者,多为血虚不能养筋,故配伍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以养血活血,补血养筋,络通则风易散,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制诸风药之温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生地、石膏、黄芩清热,是为风邪郁而化热者设,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亦兼使药。诸药相配,疏养结合,邪正兼顾,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功。

【配伍特点】辛温甘寒,外散内补,气血兼顾,清养并行。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邪初中经络之常用方,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医方集解·祛风之剂》)以口眼喝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猝然发病为辨证要点。原著曾载:“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可资参佐。

【附方】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麻黄防己人参桂心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9g)防风-两半(12g)附子一枚(9g) 生姜五两(6g)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服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功用:祛风散寒,益气温阳。主治:阳气不足,风中经络。症见口眼蜗斜,语言不利,筋脉拘急,半身不遂,或神志闷乱等。亦治风湿痹痛。

【鉴别】小续命汤与大秦艽汤同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均以辛散祛风药为主组方。大秦艽汤证因营血不足,风邪兼有郁热,故方中配伍归、芎、芍、地以养血活血,柔养筋脉,配生地、石膏、黄芩清解郁热,功善疏风清热,养血活血;而小续命汤证因阳气虚弱,风寒外中,故方中配伍麻黄、生姜发散风寒,人参、附子、肉桂以温阳益气,功善祛风散寒,益气温阳。

【方论选录】此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以秦艽为君者,祛一身之风也;以石膏为臣者,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细辛、独活散少阴之风,防风为风药卒徒,随所引而无所不至者也。大抵内伤必因外感而发,诸药虽云搜风,亦兼发表,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而解表亦必固里,当归养血,生地滋血,川芎活血,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又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甘草补气以壮中枢,脾运湿除,则手足健矣。又风能生热,故用黄芩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汪昂《医方集解·祛风之剂》)

【医案举例】蓟州牧杨芊,丙寅春,五旬余,卒中肢废,口不能言,大小便难,中腑而兼中脏也。初进通幽汤不应,加大黄、麻仁,二剂始通,舌稍转动。又用加减大秦艽汤,数剂始能言,但舌根尚硬。后用地黄饮子,及参、芪、术等兼服,舌柔胃强,左手足尚不能举动。此由心境不堪,兼之参饵调服也。今庚午秋,闻其在楚,已痊愈。(《续名医类案》)

【方歌】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