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宣外燥剂●杏苏散《温病条辨》

2019-12-2 13:20|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642| 评论: 0

摘要: 第一节 轻宣外燥剂 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代表方如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甘草(3g) 前胡(g) 苦桔梗(6g)枳壳(6g) 生姜(3片) 橘皮(6g) ...

第一节 轻宣外燥剂

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代表方如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甘草(3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生姜(3) 橘皮(6g) 大枣去核(3杏仁(9g)(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证治机理】本证乃因外感凉燥,肺失宣肃,痰湿内阻所致。凉燥袭表,则恶寒无汗、头微痛;凉燥伤肺,则肺失宣肃,津液内结,则咳嗽痰稀;鼻为肺之门户,肺气为燥邪郁遏,燥伤肺津,则鼻塞咽干。治宜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解】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汗解表,宣畅肺气,使凉燥之邪从表而解;杏仁苦温而润,肃降肺气,润燥止咳。二药配伍,苦辛温润,共为君药。前胡既助苏叶疏风解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宣降肺气,既疏理胸膈气机,又化痰止咳祛邪。三药合用,有宣有降,使气顺津布,痰消咳止,共用为臣。橘皮、半夏行气燥湿化痰;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脾行津以助润燥,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且合桔梗宣肺利咽,为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外可轻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使表解痰消,肺气和降,诸症可除。

【配伍特点】苦辛微温,肺脾同治,重在治肺轻宣。

【运用】本方为治疗凉燥证之代表方。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原著曾载:“无汗,脉弦甚或紧者,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以资临证参佐。

【方论选录】夫燥淫所胜,平以苦温,即可见金燥之治法。经又云: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大凉肃杀,华英改容。当此之时,人身为骤凉所束,肺气不舒,则周身气机为之不利,故见以上等证。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人肺,外则达皮毛而解散,内可降金令以下行;苏叶辛苦芳香,内能快膈,外可疏肌。凡邪束于表,肺气不降,则内之津液蕴聚为痰,故以二陈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气,姜、枣协和营卫,生津液,达腠理,且寓攘外安内之功,为治金燥微邪之一则耳。(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

【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