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化浊剂●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散)《杨氏家藏方》

2019-12-2 13:40|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681| 评论: 0

摘要: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下注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代表方如萆薢分清饮、完带汤等。 萆薢分清饮(原名萆薢分清散) 《杨氏家藏方》 【组成】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 ...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下注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代表方如萆薢分清饮、完带汤等。


萆薢分清饮(原名萆薢分清散)

《杨氏家藏方》


【组成】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盐一捻,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盐少许)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混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证治机理】本证乃由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肾司开阖,若肾阳亏虚,气化失权,膀胱失约,则小便频数;元阳不足,封藏失司,清浊不分,败精垢物渗于溺道,则小便混浊、白如米泔,甚则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为下焦虚寒之象。法当温暖下元,分清化浊。

【方解】方中萆薢味苦性平,可利湿祛浊,为治疗白浊、膏淋之要药,故为君药。益智仁温补肾阳,涩精缩尿,为臣药。石菖蒲辛香苦温,化浊祛湿,兼祛膀胱之寒,以助萆薢分清化浊;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能除膀胱冷气,治小便频数,为佐药。加盐同煎,则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祛湿、分清化浊之功。

本方出自南宋医家杨倓的《杨氏家藏方》,原名“萆薢分清散”,及至元代《丹溪心法》收载此方,改名为“萆薢分清饮”。

【配伍特点】利温相合,通中寓涩,分清别浊,药简效专。

【运用】本方为治疗下焦虚寒淋浊之常用方。以小便混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则其利湿分清之力益佳。

【附方】萆薢分清饮 (《医学心悟》)川萆薢二钱(6g) 黄柏炒 褐石 菖蒲各五分(2g)茯苓 白术各一钱(3g) 莲子心七分(2g) 丹参车前子各一钱五分(4.5g)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主治:湿热白浊。症见小便混浊,尿有余沥,舌苔黄腻。

【鉴别】萆薢分清饮两方皆用萆薢、石菖蒲利湿分清,均可治疗白浊。但《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饮配以益智、乌药,功可温暖下元,主治下焦虚寒之白浊;《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则伍黄柏、车前子以清热祛湿,功可清热利湿,主治下焦湿热之白浊。

【医案举例】某,四五,淋浊,溺短、涩痛,下焦阳气不流行,先通阳气。萆薢三钱,乌药一钱,益智五分,赤苓三钱,远志四分,琥珀末五分。(《临证指南医案》)

【方歌】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