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湿化痰剂●茯苓丸(治痰茯苓丸)

2019-12-2 14:42|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557| 评论: 0

摘要: 茯苓丸(又名治痰茯苓丸) 《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 【组成】茯苓一两(6g)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半夏二两(2g)风化朴硝一分(1g) 【用法】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 ...

茯苓丸(又名治痰茯苓丸)

《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


【组成】茯苓(6g)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 半夏二两(2g) 风化朴硝一分(1g)

【用法】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现代用法:姜糊丸,每服6g,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3~5片,水煎服,朴硝溶化)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酸痛或抽掣,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证治机理】本方原治臂痛,缘于痰停中院,“滞于肠胃,流于经络”(《徐大椿医书全集》)。盖四肢皆禀气于脾,脾湿生痰,痰饮流于四肢,故见两臂或四肢疼痛,甚则浮肿。如《是斋百一选方》云:“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舌苔白腻,脉弦滑,乃湿痰内阻之象。此痰停中脘,流于四肢之证,不可以风湿论治,法当燥湿行气化痰。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为君药,茯苓健脾渗湿,为臣药,君臣相伍,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壳理气宽中,此气顺则痰消之意。然中脘之伏痰,非一般化痰药所能及,故又佐以软坚润下之风化朴硝,取其消痰破结,与半夏相合,一燥一润,一辛一咸,意在消解顽痰,相制为用;与茯苓相伍,可从二便分消结滞之伏痰。更以姜汁糊丸,且姜汤送服,既能开胃化痰,又可兼制半夏毒性。诸药配伍,以丸剂渐消缓化中脘伏痰,俾脾运复健,自然流于四肢之痰亦潜消默运,实属“治病求本”之方。

【配伍特点寓咸润软坚于辛燥行化之中,消下并用。

【运用】本方为治疗痰伏中脘,流注经络之臂痛证的代表方。以两臂酸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辨证要点。临证对咳痰稠黏不爽、胸脘满闷,以及眩晕、梅核气等由顽痰所致者,亦可酌情用之。风湿臂痛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论选录】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燥湿,茯苓渗水,枳壳行气,化硝软坚,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痛自止矣。(汪昂《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此方为中有留饮,而经隧不利者立法。荡涤其垢腻,则机轴自灵,络脉流利。本非专治肢节痹着之病,乃为治痹痛者,别开一条门径。(张山雷《中风斠诠》)

【医案举例】一妇人,亦有臂痛不能举,或转左右作痛,由中脘伏痰,脾气滞而不行,宜茯苓丸,或控涎丹治之。(《续名医类案》)

【方歌】《指迷》茯苓丸最精,风化芒硝枳半并,

臂痛难移脾气阻,停痰伏饮有嘉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