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化寒痰剂●三子养亲汤《皆效方》

2019-12-2 14:45|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874| 评论: 0

摘要: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组成】白芥子(9g)紫苏子(9g)莱菔子(9g)(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9g),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 ...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组成】白芥子(9g) 紫苏子(9g) 莱菔子(9g)(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9g),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不宜煎煮太过)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证治机理】本方原治老人气实痰盛之证。年老中虚,脾运不健,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浊阻滞,气机壅塞,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喘逆、胸膈痞闷;痰湿困脾,脾失健运,水谷停滞于胃,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均乃痰浊之象。治宜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方解】方中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畅膈;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三药均属消痰理气之品,但白芥子豁痰力强,苏子以降气为长,而莱菔子消食独胜。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则咳喘自平。临证根据痰壅、气逆、食滞三者轻重而酌定君药之量,余者减量为臣佐之属。韩氏自述:“夫三子者,出自老圃,其性度和平芬畅,善佐饮食奉养,使人亲有勿药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故取名“三子养亲”。 

【配伍特点】祛痰理气消食共用,为药简治标之剂。

【运用】本方为治疗痰壅气逆食滞证之常用方。以咳喘痰多色白,食少脘痞,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原方用法“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汤代茶,以使药力缓行。本方为治标之剂,不宜久服,待症状缓解,则当标本兼顾。原著载其加减:“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方论选录】

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等证。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因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病因食积而起,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则气滞,以苏子降气行痰;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

【医案举例】翁媪。一诊:痰饮内阻,肺气失降,咳嗽痰多气逆,卧着尤甚,食入胀满。脉象沉弦,舌苔白腻。宜温开饮邪,用重药轻服法。麻黄(蜜炙,后入)三分,淡干姜三分,北细辛二分,长牛膝(盐水炒)三钱,白芍(酒炒)一钱,桂枝三分,五味子(同干姜打)四粒,炙草三分,茯苓三钱。

二诊:辛温以开太阳,喘咳稍轻,痰略见少。再用三子养亲汤以温肺蠲饮。白芥子()五分,生莱菔子二钱,广橘红一钱,炒于术一钱五分,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炒苏子三钱,茯苓三钱,炒枳壳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张聿青医案》卷七)

【方歌】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