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医道传承•王新陆论治血浊

2022-10-22 20:39|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340| 评论: 0

摘要: 血浊这一概念是对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明确血浊的辨证与治疗,有利于深 ...

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血浊理论是早期预测现代无症状疾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关键。血浊证的基本治法是清化血浊,化浊行血汤为治疗血浊证的基本方。

 

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提出了血浊概念,这一概念是对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血浊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明确血浊的辨证与治疗,有利于深入研究血浊证的本质,寻求治疗现代复杂病的新途径,从而提高临床防治效果。

 

血浊定义

“血浊”二字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后世医家多有将“痰浊”“湿浊”“秽浊”“浊毒”等并称者,对“血浊”的论述则较少。王新陆将“血浊”概念重新提出,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血浊是血的浑浊或者混乱,浑浊是血的物质构成发生了变化,混乱是血的循行发生了紊乱。总的来说,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换言之,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中滞留有害代谢产物以及循行障碍等皆可称之为血浊。从其定义可以看出,血浊是一个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其病位在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血的构成物质发生了质或量的改变,二是血的正常循行状态发生了改变。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血是一种基本物质,关于血的辨证如血虚、血瘀、血热以及血证,都是基于血作为整体的基本物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其辨证内涵并没有涉及到营气和津液。王新陆认为血作为一种基本物质,不但可以再分为营气和津液,而且这些构成物质也可以发生改变,包括血液中已存在的物质超出正常范围及出现新的异常物质,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影响血的生理功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血浊,并进一步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另外,血液的循行规律如果发生改变,比如由层流变为湍流,也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因此,将这部分内容也纳入血浊的范畴之中。可以看出,血浊是建立在血液微观层面上的全新的病理学概念,它的提出丰富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关于血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证治疗内容。

 

血浊的病理机制

根据《内经》中“浊”的生理学含义,可以对血浊的病理学机制作出解释:血的质地之所以会过于稠厚,是因为脉道中的饮食精微——浊阴、浊气蓄积过量所致。导致浊阴、浊气蓄积过量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三类:产生过多、输布障碍以及消耗不足。随着时间的发展,浊阴、浊气从无形之气逐渐积聚成介于有形无形之间的状态,似雾露氤氲而弥漫于脉道之中。此时这些饮食精微由适量转化为过量,由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致病物质。相对或绝对过盛的浊阴、浊气积聚于脉道之中,成为一种病理状态,又可以作为继发的病因,变生他病。

血浊作为一种病理状态,具体而言,多指饮食精微过剩(或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因脾气亏虚不能散精),蓄积脉道(如糖浊、脂浊、蛋白浊、微量元素浊)。血浊又可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进一步生成和演化为血瘀、痰饮和浊毒。浊邪堆积超越了机体的自净能力,则发为疾病。如糖浊堆积可导致糖尿病,脂浊蓄积导致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尿酸浊可以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总之,血浊是血液超过自清、自洁、自稳能力后所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血浊一旦形成,浊邪内阻,又扰乱脏腑气机,百病丛生。

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渐退其次,而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成为现代人致病的主要因素,这些致病因素均可作用于血,导致血浊的产生,影响血的濡养和化神的功能。

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精微物质之一,其循行内而脏腑,外而肢节,无处不到。浊存于血中,亦随之而上,随之而下,随之而内,随之而外,致病极为广泛。如血浊失荣,污脑浊神,则致头脑昏沉,记忆衰退,精神涣散,思维迟钝;浊血污心,则致心悸胸痹,怔忡眩晕;浊血污肺,则致息微气弱,咳嗽痰喘;浊血污肝,则致烦躁易怒,胀痛积瘕;浊血污脾,则致胃胀呕逆,纳呆泄泻;浊血污肾,则致阳痿遗泄,耳鸣头空;污浊凝涩关节,则致关节僵直,疼痛不适;血中积浊,则致血脂高黏,流变失常;污浊停着皮肤,则致面色晦滞,易生斑点;浊血凝涩,久则化生痰瘀毒,四者胶结,生积生瘕,或为癌肿,等等。

不仅如此,血浊还将导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相兼为病,加重病情。痰,是体内外各种因素致人体津液循行失常停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血浊日久可以阻滞津液的正常循行,使津液停聚生痰;痰邪又可加重浊邪的沉积,并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血瘀,是体内外各种因素,致人体血液流行不畅或不行的一种病理状态或产物。《灵枢·阴阳清浊》曰:“浊者其气涩。”血浊可致气涩,气涩则血涩,血涩则血瘀。血瘀亦可加重浊邪沉积,瘀滞过久又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毒,是多种因素所致之病理产物,其性烈而善变,易化热耗伤阴津,壅腐气血。血浊致病和缓,常伤人体之正气于无形。血浊日久,可化生毒邪;毒邪又可加重血浊。血浊、痰、瘀、毒,四者常相兼为病,相互增益,致使疾病复杂,交织杂糅,缠绵难愈。

综上所述,现代疾病的主要病因为精神因素、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等,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浊产生,血浊既成,必将导致血液的濡养、化神功能失常,并进一步加剧气机失常,且可与痰、瘀、毒胶结相兼,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血浊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所以说血浊是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

 

血浊的辨证论治

 

1.血浊证临床表现特点

血浊致病导致的临床征象有如下特点:

①头昏沉,首如裹。血浊致病,常导致头脑昏沉,头重如裹的症状。②口气或呼气秽浊。血浊致病,常出现口气秽浊、口臭、口中黏腻等症状。③面色粗黄晦暗、油腻。血浊上蒸头面,可见面部皮肤油腻,粗黄晦暗,毛孔粗大,有痤疮等症状。④舌苔黏腻。舌苔由胃气上蒸所生,若浊邪内蕴,随之上泛,导致舌苔黏腻。⑤形体肥胖。水谷精微不化,沉积体内,是为血浊,而导致形体肥胖。⑥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血浊存于体内,可随大小便、汗液及其他分泌物排出体外,若浊邪内蕴,则大小便、汗液及其他分泌物秽浊不清,导致小便混浊、大便黏滞不爽、汗液黏腻等症状。⑦相应化验指标异常。血浊的最初阶段,可能无明显症状或外在体征,如果血液化验指标异常,亦是血浊的重要征象。

此外,血浊影响到脏腑、组织、经络、官窍的功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或体征。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