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祛寒剂●大建中汤 《伤寒论》

2019-11-12 09:11|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35| 评论: 0

摘要: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炒去汗二合(6g)、干姜四两(12g)、人参二两(6g)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 ...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炒去汗,二合(6g) 干姜四两(12g) 人参二两(6g)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现代服法:水煎服,饴糖冲服)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沉紧,甚则肢厥脉伏。

【证治机理】本证之腹痛由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中阳虚衰,阴寒内盛,经脉拘急,故心胸中大寒痛;阴寒犯胃,浊阴上逆,故呕不能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腹中寒盛,收引太过,腹皮拘急,上冲皮起,故腹中痛、出见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沉紧,甚则肢厥脉伏,皆为阳衰阴盛之象。本证病势较急,治宜温中以散阴寒,补虚缓急止痛,标本兼顾。

【方解】方中蜀椒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为君药。张秉成曰:“蜀椒之大辛大热,上至肺而下至肾,逐寒暖胃。”以辛热之干姜温脾暖胃,助蜀椒散寒之力;以甘温之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佐以人参补脾益气,补虚助阳,合饴糖重建中脏,缓急止痛,又使中气旺则邪不可干。四药配伍,共奏补虚缓急、散寒止痛之效。

【配伍特点】纯用辛甘,温补兼施,以温为主。

【运用】本方为治疗虚寒腹痛重证之代表方。以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呕吐剧烈,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为辨证要点。此种腹痛,病情较重,病势较急,素体又虚,故方后强调,初服后“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取粥之温热助药力以祛寒邪。饮粥后“更服”药,使药力相继。且药后“当一日食糜”,以养脾胃之气,使中虚得复。同时,药后“温覆之”,以防寒邪外侵而病复加重。

【鉴别】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但小建中汤以辛甘为主,佐重剂芍药,寓酸甘化阴之意,阴阳并补,但以温阳为主;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加黄芪,偏于甘温益气;当归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加当归,重在补血和血;大建中汤则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之功。

【方论选录】阳受气于胸中,阳虚则阴邪得以中之,阴寒之气逆而上冲,横格于中焦,故见高起痛呕,不可触近之证;心为阳,寒为阴,寒乘于心,冷热相激,故痛;寒乘于脾,脾冷弱不消水谷,心脾为子母之脏,为邪所乘,故痛而呕,复不能饮食也。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人肺散寒,人脾暖胃,人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汪昂《医方集解·祛寒之剂》)

【方歌】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