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剂●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2019-11-12 09:32|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19| 评论: 0

摘要: 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博济方》 【组成】蛤蚧新好者,用汤洗十遍,慢火内炙令香,研细末,一对(30g)人参 茯苓 知母 贝母去心,煨过,汤洗桑白皮各二两(各6g)甘草炙,五两(15g) 大杏仁汤洗,去皮尖,烂煮令香,取 ...
 

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博济方》

【组成】蛤蚧新好者,用汤洗十遍,慢火内炙令香,研细末,一对(30g) 人参 茯苓 知母 贝母去心,煨过,汤洗 桑白皮二两(6g) 甘草五两(15g) 大杏仁汤洗,去皮尖,烂煮令香,取出,研、六两(18g)

【用法】上为细末,人杏仁拌匀研细。每服半钱,加生姜二片,酥少许,水八分,煎沸热服。如以汤点频服亦妙(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g,日2;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主治】肺肾气虚,痰热咳喘证。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声音低怯,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遍身浮肿,脉浮虚。

【证治机理】肺肾气虚,痰热内壅咳喘证乃肺肾气虚,水湿停聚,凝痰化热所致。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气虚,肺之宣发肃降失常,肾之纳气功能不健,故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声音低怯;肺主津液布散,主通调水道,肾主水液代谢,肺肾气虚,水津失布,水湿停聚,凝而为痰,痰壅化热,内阻于肺,故咳喘、痰稠色黄;热灼肺络,甚至腐肉败血成脓,故咳吐脓血,胸中烦热;水湿泛溢肌肤,则遍身浮肿;正气久虚,肌肉失养,则身体羸瘦,脉浮虚。治宜补益肺肾,清热化痰,止咳定喘。

【方解】方中蛤蚧血肉有情,甘咸微温,入肺肾,为补肺肾、定喘嗽之峻品,合人参大补肺脾之气,二药相伍,补虚定喘之力彰,共为君药。重用杏仁,降肺气以平喘;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重用炙甘草益气补中,合茯苓助君补虚健脾以生金,共为臣药。佐以桑白皮、知母、贝母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桑白皮配杏仁又能宣肃肺气,通调水道,合茯苓之渗利,利水湿以消水肿。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相伍,共成补肺肾、化痰热、定喘嗽之功。

【配伍特点】肺脾肾同调,重在肺肾;补清降共施,主以补降。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肺肾两虚,痰热咳喘之常用方。以咳嗽气喘,痰稠色黄,脉浮虚为辨证要点。

【方论选录】二三年肺气上喘,则病久而肺损矣。咳嗽出脓者气病,出血者脉病也。面为清阳之分,六阳之气皆会于面,其气常实,不易受邪,今满面生疮,此正气衰而邪气盛,乃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也。是方也,人参益气,蛤蚧补真,杏仁利气,二母清金,桑皮泻喘,若甘草、茯苓,乃调脾而益金之母也。又曰:蛤蚧为血气之属,能排血气之毒,故此方用之调脓理血,亦假其性而伏奇于正也。(吴崑《医方考》卷二)

【方歌】人参蛤蚧作散服,杏苓桑皮草二母,

肺肾气虚蕴痰热,咳喘痰血一并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