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饮食 常用食物 海蜇(《食物本草会纂》) 【基原】为海蜇科动物海蜇的口腕部。 【异名】水母。 【性味归经】咸,平。入肝、肾经。 【功效】化痰软坚,平肝解毒,止咳,降压,养阴,消疡。 【应用】 1.痰饮咳嗽,肝阳上亢:海蜇皮(漂净)30g,鲜荸荠120g,煮服,兼治淋巴结核。(《古方选注》) 2.高血压:海蜇120g漂净,荸荠360g洗净,用水1000m1煮至250m1,空腹服,亦可饭后服,待血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大部分消失后,可减少服次。 3.急慢性气管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痰多咳嗽:陈海蜇120g(开水洗去盐味),荸荠120g(无荸荠以萝卜代,连皮切片),放砂锅内煮汤三杯,频频饮服。(《饮食治疗指南》) 4.阴虚久咳:陈海蜇(洗去盐味),冰糖拌蒸食,极效。(《饮食治疗指南》) 5.溃疡病:海蜇、大枣各250g,红糖250g,浓煎成膏。每日二次,每次一匙。 【使用注意】 《本草求原》:“脾胃寒弱,勿食。”食用海蜇应忌一切辛热发物。 【现代研究】 除含一般营养成分外,尚含有烟酸、碘、胆碱等。有降压、扩张血管及 乙酰胆碱样作用。 【按语】 海蜇消痰食而不伤正,滋阴血而不留邪,外用有解毒消肿之功。浙江东部沿海常用以湿敷下肢肿毒。《古方选注》记述雪羹汤,以海蜇50g,荸荠4枚,煮汤服,治阴虚痰热,大便燥结等症,临床验之有效。有崩中带浊、脚气者食之亦宜。《随息居饮食谱》记:“陈久愈佳。” 【参考文献】 1.《本草求原》:“安胎。” 2.《本草求真》:“海蜇,忌白糖,同淹则蜇随即消化而不能以久藏。” 荸荠(《日用本草》) 【基原】为痧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 【异名】地栗、乌芋。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消积,利湿。 【应用】 1.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120g。(《泉州本草》) 2.腹满胀大:荸荠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3.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120g。(《泉州本草》) 【使用注意】 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按语】 凡热病烦渴、便秘、阴虚肺燥、痰热咳嗽、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病症均宜食用荸荠。荸荠苗(又名通天草)有利尿消肿作用,可治肾炎水肿。胸中烦闷者食之亦宜。 【参考文献】 1.《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2.《本草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3.《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毛笋(《本草纲目拾遗》)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苗。 【异名】竹笋、笋。 【性味归经】甘,寒。入胃、大 肠经。 【功效】清热消痰,利尿消肿,止泻痢。 【应用】 1.痰热咳嗽:毛笋同肉煮食。(《本草求原》) 2.肾炎,心脏病,肝脏病等浮肿腹水:毛笋、陈蒲瓜各60g,或加冬瓜皮30g,水煎服。(《食物与治病》) 【按语】 竹子种类多,竹笋品类亦多。市场现售的有圆笋、毛笋、冬笋、青笋、鞭笋等。毛笋浙江、福建山区多,青笋出于云贵山区,鞭笋为毛竹鞭之嫩者。且竹笋自古被视为菜中珍品,故有“山珍”之称。 【参考文献】 1.《食物本草》:“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并妊妇头旋颠仆,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 2.《饮膳正要》:“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多食发病。” 3.《本草求原》:“甘而微寒,清热除痰,同肉多煮,益阴血。痘疹血热毒盛,不发起者,笋尖煮汤及入药,俱佳。” 4.《随息居饮食谱》:“甘凉,舒郁,降浊升清,开膈消痰。” 丝瓜(《滇南本草》) 【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鲜嫩果实。 【异名】天罗、布瓜。 【性味归经】甘,凉。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通络。 【应用】 1.肠风:丝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6g,空心下。(《续本事方》) 2.痰喘咳嗽:丝瓜烧存性为末,枣肉如弹丸大,每服1丸,温酒化下。(《家庭食疗手册》) 3.经脉不通:丝瓜焙干,为末空心酒下。(《海上名方》) 4.肺热咳嗽:干丝瓜花10g,蜂蜜适量。(《滇南本草》) 【按语】 丝瓜幼嫩时供食用。丝瓜中含皂苷和丝瓜苦味质及多量粘液,还含有瓜氨酸。丝瓜老熟后去皮所留之网状纤维,称丝瓜络,燃炭后有通络作用。丝瓜籽可以化痰排脓。 【参考文献】 1.《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2.《本草纲目》:“老者烧存性服,祛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 梨(《名医别录》) 【基原】主要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的果实。 【异名】快果。 【性味归经】甘、微酸,凉。入肺、胃经。 【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应用】 1.太阴温病口渴甚者: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捣取汁)时时频饮。(《温病条辨》雪梨浆) 2.消渴:香水梨(或好鹅梨,或江南雪梨,俱可),用蜜熬瓶盛,不时用热水或凉水调服,止嚼梨亦妙。(《普济方》) 3.咳嗽痰多:梨,捣汁用,熬膏亦良,加姜汁、白蜜。(《本草求原》) 4.小儿心脏风热,昏懵躁闷,不能食:梨三枚,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太平圣惠方》)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及寒嗽忌服。 【按语】 本品可制膏食用。“雪梨膏”即以白梨500g,去皮心,加百合250g,白糖250g,拌匀,隔水炖至膏状而成。“秋梨膏”即以本品为主要原料,加白糖、蛋清、蜂蜜以及化痰止咳的中药熬制而成。常服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显著疗效。常觉口干舌燥者亦宜。 【参考文献】 1.《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 2.《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儿疳热及风热昏躁。” 紫菜(《本草经集注》) 【基原】为红毛菜科植物甘紫菜的叶状体。 【性味归经】甘、咸,寒。入肺经。 【功效】化痰软坚,清热利水,止咳。 【应用】 1.紫菜、鹅掌菜各15g,夏枯草、黄芩各9g,水煎服。 2.慢性气管炎、咳嗽:紫菜15g,牡蛎30g,远志15g水煎服。 3.紫菜15g,车前子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 多食胀腹。 【现代研究】 干紫菜含碘较高。另外,紫菜可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 【按语】 瘿瘤、水肿、淋病、脚气均宜饮紫菜汤。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居民常食,有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 2.《食疗本草》:“下热气,若热气塞咽喉者,汁饮之。” 3.《中药药理学》:“干嚼之,治肺坏疽的起始吐臭痰者。” 芥菜(《千金·食治》) 【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嫩茎叶。 【异名】大芥、雪里蕻。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大肠经。 【功效】宣肺豁痰,温胃散寒。 【应用】 1.风寒束表:芥菜与番薯同煮食。(《食物与治病》) 2.痰湿中阻:芥菜籽研末,拌菜食用。(《中医食疗营养学》) 【使用注意】 凡疮疡、目疾、痔疮、便血及平素热盛之患者忌食。 【按语】 鲜芥菜辛辣,盐腌制后可作炒菜,多食目糊。芥菜子温中散寒,消肿通络。本品有发汗、散气、刚介之意,感冒无汗,腹胀气滞,痰气闭塞者均可食用。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通肺开胃,利气豁痰。” 2.《本草求真》:“芥性辛热,凡因阴湿内壅而见痰气闭塞者,服此痰无不除,故能使耳益聪、目益明也。” 甜杏仁(《本草从新》) 【基原】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部分栽培种味甜的干燥种子。 【异名】杏核仁。 【性味归经】甘,平。入肺、大肠经。 【功效】润肺,平喘。 【应用】 1.虚劳咳嗽:甜杏仁12g,胡桃肉12g,加水煎服。 2.慢性咳嗽,上气喘急:甜杏仁12g,桃仁10g,加水煎服。 【使用注意】 大便溏泄者忌服。 【现代研究】 含脂肪油、蛋白质和各种游离氨基酸、杏仁苷等。药理实验证实有止咳平喘作用。 【按语】 甜杏仁味无苦劣之性,对于肺阴不足,肺气虚的久咳可用之。 【参考文献】 1.《现代实用中药》:“有滋润性,内服具轻泻作用,并有滋补之效。外用常用于表皮剥脱时作敷料,呈保护作用。” 2.《四川中药志》:“能润肺宽胃,祛痰止咳。治虚劳咳嗽气喘,心腹逆闷,尤以治干性、虚性之咳嗽最宜。” 罗汉果 【基原】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果实。 【异名】拉汉果、假苦瓜。 【性味归经】甘,凉,无毒。入肺、脾经。 【功效】清肺,润肠,止咳。 【应用】 1.百日咳:罗汉果1个,柿饼15g,水煎服。 2.喉痛失音:罗汉果一个,切片,水煎,待冷后,频频饮服。 【参考文献】 1.《岭南采药录》:“理痰火咳嗽,和猪精肉煎汤服之。” 2.《广西中药志》:“止咳清热,凉血润肠。治咳嗽,血燥,胃热便秘。” 枇杷(《名医别录》) 【基原】为蔷薇植物枇杷的果实。 【性味归经】甘、酸,凉。入脾、肺、肝经。 【功效】润肺,止渴,下气,止咳,化痰。 【应用】 1.燥渴:多吃枇杷。 2.肺热咳嗽、咳痰:宜吃枇杷。久咳者服枇杷露、枇杷膏。 【使用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湿生痰,脾虚滑泄者忌之”。 【按语】 枇杷叶制剂有降气化痰,清肺和胃功效,亦用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但若遇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者,不宜服。 【参考文献】 1.崔禹锡《食经》:“下气,止哕呕逆。” 2.《滇南本草》:“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