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祛寒剂●理中丸 《伤寒论》

2019-11-12 09:10|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1044| 评论: 0

摘要: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等。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 于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 ...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代表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等。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 于姜 甘草 白术各三两(9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小蜜丸则每次9g,温开水送服,每日2~3;亦可作汤剂,水煎服,药后饮热粥适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觥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3.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之霍乱等。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自内生,阳虚失温,则畏寒肢冷;寒凝而滞,则腹痛绵绵喜温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脾胃虚寒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升降纳运失职,故见脘腹痞满,食少倦息,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中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若脾胃虚寒,统摄失权,血不循经则可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但血色暗淡,质清稀;若中阳不足,阴寒上乘而致胸阳不振,则可见胸痹心痛;若久病伤及脾阳,使津无所摄,上溢于口,则可见病后多涎唾,甚则流涎不止;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寒,生化无源,致经脉失养、土不荣木,则可见慢惊;若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则致霍乱。法当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阳虚则兼气弱,气旺亦可助阳,故臣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内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中土,喜燥恶湿,虚则湿浊易生,反困脾胃,故佐以甘温苦燥之白术,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助生化。甘草与诸药等量,一与参、术以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二可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诸药,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四药相伍,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剂型。

【配伍特点】辛热甘苦合方,温补并用,补中寓燥。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以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本方临证服后,当“饮热粥”,且温覆“勿发揭衣被”。药后当觉腹中似有热感,若“腹中未热”,则应适当加量,“益至三四丸”,或易为汤剂。

【附方】

1.附子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 甘草炙白术各三两(9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症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2.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 桂枝别切,四两(12g)甘草炙,四两(9g)白术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鉴别】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为理中丸加味而成。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方论选录】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人,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医案举例】曹省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呕吐,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日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伤寒九十论》)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