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二升(12g) 竹茹二升(12g) 大枣三十枚(5枚) 生姜半斤(9g) 甘草五两(6g) 人参一两(3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证治机理】本证因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所致。胃虚有热,则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可致呕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均为胃虚有热之征。气逆宜降,胃虚宜补,胃热宜清,法当降逆止呕,益气清热。 【方解】方中橘皮辛苦而温,行气和胃;竹茹甘寒,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二药相伍,降逆止呃,清热除烦,行气和胃,共为君药。生姜和胃止呕,助君药以降逆止呃;人参益气补中,与橘皮相合,则行中有补,同为臣药。大枣、甘草益气补脾和胃,合人参补中以治胃气之虚;大枣与生姜为伍,调和脾胃,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 【配伍特点】降清补相伍,主以清降,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运用】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呃逆的常用方。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为辨证要点。 【附方】 1.橘皮竹茹汤(《重订严氏济生方》赤茯苓去皮
橘皮去白 枇杷叶拭去毛 麦门冬去心 青竹茹半夏汤泡七次,各一两(各30g) 人参甘草炙,各半两(各15g)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用:降逆止呕,和胃清热。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2.新制橘皮竹茹汤(《温病条辨》)橘皮三钱(9g) 竹茹三钱(9g)柿蒂七枚(9g) 姜汁三茶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功用:清化痰热,和胃降逆。主治:阳明湿温,气壅发哕者。 【鉴别】《金匮》橘皮竹茹汤、《济生》橘皮竹茹汤和新制橘皮竹茹汤均配伍橘皮、竹茹和生姜以降逆止呕、和胃清热,治疗胃热呃逆。但《金匮》橘皮竹茹汤尚配伍人参、大枣、甘草以补脾和胃,治疗胃虚有热之呃逆;《济生》橘皮竹茹汤则配伍半夏、茯苓、枇杷叶降逆止呕、祛痰,人参、甘草益气和胃,治疗胃虚有热、痰浊阻滞之呃逆;新制橘皮竹茹汤则配伍柿蒂以降逆止呕,治疗胃热呕吐或呃逆等病证。 【方论选录】《金匮》以呃为哕,凡呃逆证,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方中用生姜、竹茹,一寒一热以祛之;人参、橘皮,一开一合以分之;甘草、大枣奠安中土,使中土有权,而哕逆自平矣。此伊圣经方,扁鹊丁香柿蒂散即从此方套出也。(陈修园《金匮方歌括》卷五) 【方歌】橘皮竹茹治呕呃,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