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汤 《温病条辨》

2019-12-2 13:22|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295| 评论: 0

摘要: 【组成】沙参三钱(9g) 麦冬五钱(15g) 冰糖一钱(3g) 细生地五钱(15g) 玉竹炒香,一钱五分(4.5)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损 ...

    【组成】沙参三钱(9g)  麦冬五钱(15g)  冰糖一钱(3g)  细生地五钱(15g)  玉竹炒香,一钱五分(4.5)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损伤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或干呕、呃逆,

舌红少津,脉细数者。

    【方解】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若热病消、灼阴津,或过用吐、

下之剂,或胃病迁延不愈,每致胃阴耗损,虚热内生。胃阴不足,络脉失养,则见胃脘隐

痛;若阴虚有热,可见胃脘隐隐灼痛;胃阴亏虚则受纳失司,故饥而不欲食。胃之阴津不

足,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干咽燥,下不能濡润大肠则便结。胃失濡润,气机上逆,则见干

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

复则气降能食。治宜甘凉生津,养阴益胃为法。方中重用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功能养阴

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共为君药。配伍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以加

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为佐使。全方甘凉清润,清而不寒,润而不腻,药简力专,共奏养阴益胃之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滋养胃阴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

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

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等证属胃阴亏损者。

    【附方】

    1.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生山药一两(30g)  生黄芪五钱(15g)  知母六钱(18g)

  生鸡内金二钱(6g),捣细  葛根钱半(6g)  五味子三钱(9g)  天花粉三钱(9g)  水煎服。功

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主治:消渴气阴两虚证。口干而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多,困倦

气短,脉虚细无力。 

    2.琼玉膏(申铁瓮方,录自《洪氏集验方》)  人参二十四两,为末  生地黄十六斤,捣汁  白茯苓四十八两,为末  白蜜十斤  人参  茯苓为细末  蜜用生绢滤过,地黄取自然汁,捣时不得用铁器,取汁尽去滓,用药一处,拌和匀,入银、石器或好瓷器内封闭留用。每晨二匙,温酒化服,不饮酒者白汤化之。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主治:肺痨肺肾阴亏证。干咳少痰.咽燥咯阻,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以上二方与益胃汤均有滋阴之功,用治阴液不足之证,但玉液汤主治消渴之气阴两虚

证,以口渴尿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为主要表现,乃元气不升,真阴不足,故治以益气

滋阴,固肾止渴,以黄芪、山药益气为主,配伍滋阴固涩之品;琼玉膏主治肺痨肺肾阴亏,

以干咳咯血、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表现,治以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以生地

黄滋阴壮水为主,辅以人参、茯苓益气健脾;益胃汤主治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以饥不欲

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表现,治以养阴益胃,以生地、麦冬等甘凉生津之

品为主。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2:“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渎》卷3:“夫伤寒传人阳明,首虑亡津液,而况温病传

人阳明,更加汗、下后者乎?故虽邪解,胃中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复其阴,恐将来液亏燥

起,干咳身热等证有自来矣。阳明主津液,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气,皆禀气于胃,

胃中津液一枯,则脏腑皆失其润泽。故以一派甘寒润泽之品,使之引入胃中,以复其阴,自

然输精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复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