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功法学●易筋经●概述

2023-7-28 10:14|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172| 评论: 0

摘要: 概 述 易筋经是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功法,相传起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印度达摩所创。达摩尊者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 ... ...

第一节 概 述

 

易筋经是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功法,相传起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印度达摩所创。达摩尊者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上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留下《洗髓经》《易筋经》两卷秘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洗髓”能“清其内”,归入慧可,但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易筋”是“坚其外”,留于少林,流传至今。当时易筋经包括静功与动功,但由于静功是历代口口相传,逐渐失真,以后易筋经的传授已属动功十二势。宋元以前,易筋经仅流传于少林寺僧众之中,自明清以来才日益流行,且演变为数个流派,较通行的是清代潘蔚于1858年整编,并收录其所撰《卫生要术》中的“易筋经十二图”,该图也被清代的王祖源在1881年摹刻于其所作的《内功图说》中,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易筋经的“易”为改变的意思,“筋”泛指筋脉、肌肉、筋骨,“经”指方法。古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描述。易筋经流传以来,其练功方法广为气功、武术、医疗所采用,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力壮骨、祛病延年的目的。近代的一指禅推拿流派和 法推拿流派也都以易筋经作为推拿练功的主要内容,以增强其体魄,达到形神俱备、集功力于指端的境界。如一指禅推拿名家朱春霆所言:“使气得以运周全身,宣达经络,骨壮筋柔,体强身健。”目前,易筋经不仅为广大推拿和骨伤科医生常用的练功方法之一,也是人们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常练功法。

易筋经的锻炼在于身心并练,内外兼修。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多数动作与呼吸配合,并采用静止性用力。练功前要换宽松衣服,穿练功鞋或软底布鞋,充分活动肢体,集中注意力。练功中,动作尽量舒展缓慢,用力适度,刚柔相济,神态安宁祥和,精神内守。初练者以自然呼吸为宜,到一定程度后,动作可逐渐与呼吸配合。练功后注意保暖,不可当风,并作肢体放松运动。

易筋经共有十二势,锻炼时视个人情况选练其中几势或全套动作,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练习的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每天一次,每次练至微汗出为宜。易筋经有十二势:韦驮献杵势、横胆降魔杵势、掌托天门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击鼓势、掉尾摇头势。为便于教学,将其分为三段:韦驮献杵势、横胆降魔杵势、掌托天门势、摘星换斗势为第一段;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为第二段;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击鼓势、掉尾摇头势为第三段。  (推拿功法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