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膏方制备 7.1基本要求 7.1.1膏方的制作负责人应具有主管中药师及以上职称或执业中药师资格。 7.1.2膏方的制作人员应经过膏方相关规范培训并考核合格。 7.1.3膏方的制作场地应在清洁避菌的环境中,原则上不应在露天的环境中制作。 7.1.4在膏方备料前,应由执业中药师或主管中药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对处方进行审核,并签字确认。
7.2制备前处理 7.2.1备料 7.2.1.1制膏原料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或地方药品标准,饮片炮制应符合规范,如标准无收载的,应当由《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常用工具书或权威性资料收载。 7.2.1.2对现代药理学已明确有肝、肾毒性的药物,应特别注意其用量,并做好药学监测。 7.2.2胶类药及辅料的处理 7.2.2.1取处方量的胶类药捣碎如丁状,再用粉碎机打成细粉(胶粉),便于用药液溶胶。如需加黄酒可先用黄酒浸泡溶解胶粉,然后置于容器内加热至完全烊化。 7.2.2.2冰糖加等量的饮用水,加热溶解,过5号筛滤过,除去杂质,备用。 7.2.2.3饴糖加等量的饮用水,加热溶解,过5号筛滤过,除去杂质,备用。 7.2.2.4黄酒置于阴凉、干燥处储存,备用。 7.2.3炼蜜 7.2.3.1蜂蜜有调味、滋润、补益的功效,及缓和、防腐的作用。炼蜜可以除去杂质、降低水分含量、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提升品质、增加黏合性、延长膏方保存期。 7.2.3.2选蜜:蜜以质厚色泽如凝脂、味甜而香、兼有鲜味、黏性强者作为首选。由于产地和气候的关系,北方蜜含水分少,一般选用枣花蜜、荆条花蜜为佳,荞麦花蜜较次;南方蜜含水分较多,选荔枝蜜、油菜花蜜较优。 7.2.3.3炼蜜方法:将蜂蜜置于锅内加热,待沸腾时用网筛或绢筛捞去表面浮沫,加热熬至105 °C~115 °C时,出现细小的气泡,此时蜂蜜的含水量为17% ~20%,相对密度约为1.35,色泽无明显变化,此种蜂蜜称为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116 °C ~118 °C,锅中蜂蜜出现大量浅黄色的气泡,此时蜂蜜的含水量为14% ~16%,相对密度约为1.37,此种蜂蜜称为中蜜;再加热至119 °C ~122 °C,此时锅中会出现大量红棕色的气泡,蜂蜜含水量在10%以下,相对密度约为1.4,黏性特别强,此种炼制好的蜂蜜称为老蜜。膏方以中蜜或老蜜为宜。 7.2.4炼糖 7.2.4.1炼糖可以去除杂质、杀灭微生物、减少水分,防止膏方产生“砂”或“返砂”现象。 7.2.4.2炼糖方法:将蔗糖或其他糖加入糖量50%的水,或加入0.1%酒石酸,加热溶解,保持微沸状态(110 °C ~115 °C)2 h,不断搅拌,直至糖液金黄发亮,泡发亮光,微有青烟发生;经验判断指标为“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此时糖的转化率约为60%,含水量约为22%,即可供用。 7.2.5辅料制备的工具要求 应使用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级不锈钢容器具进行辅料加工制备,以蒸汽热源为宜,避免冰糖、蜂蜜在炼化过程中焦化。
7.3制备工艺 7.3.1工艺流程 膏方的制作包括配方、浸泡、煎煮、沉淀、滤过、浓缩、收膏、分装、凉膏、质检、包装等工序。制作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膏方制作工艺流程 7.3.2配方 应具有中药师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以上或执业中药师,并经相关技能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膏方处方调配权,按规范进行处方审核及调配。 7.3.3浸泡 将饮片(除胶外)放入容量适宜的洁净砂锅、铜锅或不锈钢锅内,用8倍~10倍量饮用水将饮片完全浸没,浸泡充分,折断饮片无白心,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1 h,以使中药饮片充分浸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