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同病相怜

2025-4-7 21:14|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118| 评论: 0

摘要: “同病相怜”原指有同样疾病的人彼此有怜悯之心,后比喻有同样不幸的遭遇者相互同情。典出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四·阖闾内传·元年》 :“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 ...

成语“同病相怜”原指有同样疾病的人彼此有怜悯之心,后比喻有同样不幸的遭遇者相互同情。典出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四·阖闾内传·元年》 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这个讲的是春秋末年吴楚争霸之战前的事儿。楚平王(?—公元前516),芈[mǐ]姓,熊氏,初名弃疾,即王位后改名居。楚共王之子,楚康王、楚灵王之弟。他是个出名的昏君,能被谗臣费无忌劝娶本给太子建迎娶回的绝色女子——秦哀公长妹孟嬴(楚平王三年即公元前526年,生子熊轸,即继位后的楚昭王),后又听信费无忌的太子建与伍奢密谋以齐、晋为外援发动叛乱的谗言,派太子建镇守地城父的司马奋扬杀太子建。奋扬情知太子建无辜,出兵前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则太子建逃到宋国。于是楚平王迁怒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结果杀了伍奢及其大子。伍奢的二儿子伍员识破奸计,逃奔到吴国。

伍员(559年—前484),名员(一作芸),字子胥,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他逃到吴国后得到了吴国公子光的信任,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这公子光(?―前496),姬姓,名光,就是吴王僚(?—前515)的堂兄弟,即位以后就是吴王阖闾[hé lǘ](一作阖庐),他以伍子胥为相,让他掌管军国大事。吴王阖闾元年欲伐楚并争霸,这年六月,同样被楚之佞臣费无忌所害的白家的喜(即伯噽[pǐ])也来投奔吴国。

 

原文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的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赵晔([?—约83] ,字长君)所撰的一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吴越春秋·四·阖闾内传·元年》:

六月,欲用兵,会楚之白喜来奔。吴王问子胥曰:"白喜何如人也?"子胥曰:"白喜者,楚白州犁之孙。平王诛州犁,喜因出奔,闻臣在吴而来也。"阖闾曰:"州犁何罪?"子胥曰:"白州犁,楚之左尹,号曰郤[xì]宛,事平王,平王幸之,常与尽日而语,袭朝而食。费无忌望而妒之,因谓平王曰:"王爱幸宛,一国所知,何不为酒一至宛家,以示群臣于宛之厚?"平王曰:"善。"乃具酒于郤宛之舍。无忌教宛曰:"平王甚毅猛而好兵,子必前陈兵堂下、门庭。"宛信其言,因而为之。及平王往而大惊,曰:"宛何等也?"无忌曰:"殆且有篡杀之忧,王急去之!事未可知。"平王大怒,遂诛郤宛。诸侯闻之,莫不叹息。喜闻臣在吴,故来。请见之。"

阖闾见白喜而问曰:"寡人国僻远,东滨海。侧闻子前人为楚荆之暴怒,费无忌之谗口。不远吾国而来于斯将何以教寡人?"喜曰:"楚国之失虏,前人无罪,横被暴诛。臣闻大王收伍子胥之穷厄,不远千里故来归命。惟大王赐其死。"阖闾伤之,以为大夫,与谋国事。

吴大夫被离承宴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喜?"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lài]下之水,因复俱流;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 

《吴越春秋》文提到的“白喜(?—前473年,一说前473年以后)”,史书上又作帛喜、伯噽,字子馀,是楚国大宰伯州犁的孙子,流亡吴国后受到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的重用,被委任为太宰,故而又称太宰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称他为伯噽。原文第一部分是说:

吴王阖闾准备对楚国用兵,恰好此时楚国的白喜前来投靠。阖闾问伍子胥:“白喜是什么来历啊?”伍子胥回答说:“白喜是白州犁的孙子。楚平王杀了白州犁,白喜逃了出来。他听说臣在吴国,因此来到这里。”

阖闾又问:“伯州犁犯了什么罪吗?”伍子胥说:“伯州犁是楚国的左尹,号曰郤[xì]宛。郤宛受到楚平王的宠信,常常从早到晚与他交谈,一连几天都一起用早餐。费无极看到后非常妒忌,对楚平王说:‘全国的人都知道,大王宠爱郤宛。您为什么不到他家里举办一次宴会,向大臣们表示您对他的重视呢?’平王同意了,派手下人到郤宛家中置办酒宴。费无极又对郤宛指教说:‘大王刚毅勇猛,喜好武器,您一定要事先把兵器陈列在厅堂下面和大厅前的空地上。’郤宛相信了费无极的话,照做不误。等到楚平王来到郤宛家中,看到大厅周围摆满了兵器,大吃一惊,问道:‘郤宛这是要干什么?’费无极说:‘他大概有弑君篡位的打算,大王您赶快离开这里,接下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楚平王震怒不已,杀了郤宛。伯噽听说臣在大王这里事奉,因此特来投靠。”

《吴越春秋》将伯州犁和郤宛记作同一人怕是有误的。伯噽投奔吴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14年前后。如果伯噽是因为伯州犁被杀而出亡,中间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差,逻辑上不太合理。只有伯噽的父亲、“楚之左尹,事平王”的伯郤宛才是对的。此外,一般来说,没有正造反的臣子会蠢到在宴请国君的宴席处陈兵列甲,就是要表现隆重欢迎之态,也非兵器。

伯州犁(?—前541年),伯氏,名州犁。原为晋国贵族,因其父伯宗被“三郤”所迫害,而奔楚,为楚康王([?―前545],芈姓,熊氏,名昭,一作招。楚庄王之孙,楚共王之长子;楚灵王、楚初王、楚平王之长兄)时太宰。这晋国大夫伯宗(?—576)可是“鞭长莫及”典故的主角。而郤宛(?—前515),郤(伯)氏,字子恶,据《左传》记载为伯州犁的儿子,又称伯宛、伯郤宛。楚昭王即位后,任命其为左尹,而任囊瓦([?—前506年以后] ,芈姓,囊氏,名瓦,字子常)为令尹。左尹的职位仅次于令尹,是楚国的卿。而因郤宛为人正直,受到众大臣的赞誉,因此被费无极忌恨。而楚国的右领鄢将师也妒忌,他与费无极勾结,俩人一起谋划陷害郤宛。

费无极让郤宛宴请囊瓦,郤宛认为自己家里很简陋,没有什么可招待囊瓦的。费无极趁势说,令尹大人喜好甲兵,可以挑选上好的兵器铠甲各五种,放在家门口,等令尹看过之后,再献给他。郤宛听从了费无极的建议,在家门口放置了兵器和铠甲。

到了宴会当天,费无极诬告郤宛图谋不轨,让囊瓦不要去赴宴。囊瓦打探到郤宛家门口确实如费无极所说布置了武器,勃然大怒,召见鄢将师,和他商量要如何对付郤宛。鄢将师提出攻打郤氏,并烧毁郤氏的家宅。郤宛听到囊瓦要攻打自己家族的消息后便自杀了。囊瓦下令焚烧郤氏的住宅,把郤氏的族人、亲属全部杀死。


以上史实也见于《吕氏春秋》。这就是郤宛的儿子伯噽逃吴的原因和背景。原文剩下的部分是说:

吴王阖闾召见伯噽后问道:“我的国家地处偏僻荒远,东边就滨临大海了。从侧边打听到你的前辈人被楚国残暴异常对待,是费无忌口出谗言所害。你不怕遥远来到我的国家,在这个时候打算来告诉我什么吗?”伯噽说:“楚国之所以失去我,是因我的前辈人并没有罪过,却突然被残暴的诛灭。我听闻大王您是在伍子胥在遭受穷困迫害之时收留他的,因此,我不怕遥远,奔赴千里来归投听命于您。唯一希望大王您能让它灭亡。” 吴王阖闾也很对他伤感,把他作为大夫,与他一起谋划国家大事。

吴国的大夫被离在接受宴请时问伍子胥:“为什么见到伯嚭就如此相信他呢?” 伍子胥说:“我的怨恨与伯嚭相同。你难道没听过《河上歌》吗?歌中唱道,有相同遭遇的人互相同情,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受到过惊吓的飞翔的鸟类都是相互追随而集聚群飞的,很急流下的水因为有回旋才都流走的,西北区域胡人居地的马匹向着北风而停站,南越之地的燕子看着太阳飞舞。哪个不是喜欢跟他所接近的东西,而悲伤他思念的人事呢?”


这就是成语“同病相怜”的由来。同:相同,一样。病:生病,即生物体发生的不健康的现象。相:互相,交互。怜:怜惜,同情。它用来比喻那些有相同不幸遭遇的人能够互相同情、彼此理解。这个成语也可以被称作“相怜同病”,与成语“同忧相救”近义,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吕氏春秋》载:左尹郄宛,国人说之。无忌又欲杀之,谓令尹子常曰:“郄宛欲饮令尹酒。”又谓郄宛曰:“令尹欲饮酒於子之家。”郄宛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给待之。”无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门,令尹至,必观之己,因以为酬。”及飨日,惟门左右而置甲兵焉。无忌因谓令尹曰:“吾几祸令尹。郄宛将杀令尹,甲在们矣。”令尹使人视之,信。遂攻郄宛,杀之。

 

 

声明:龙行天著独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