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儒家“以和为贵”、释家“因缘和合”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强调在承认事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矛盾中的统一和差异中的一致,以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全国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连建伟认为,“和合”文化在中医药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现在对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把握与调和上。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他认为,中医方剂学中的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治疗邪在人体半表半里所致的少阳病、情志抑郁所致的肝脾失调、邪犯肠胃所致的胃气不和等病证。它的组方用药原理,是通过寒热并用、表里同治、补泻合剂等方式调和人体内外环境、恢复和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连建伟将中医和解剂之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种类型,以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视野予以讲解,现结合其临床医案与同道分享。
以小柴胡汤为例谈和解少阳剂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胆经。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为阳经的枢机,病邪向外可从太阳透表而解,向里可传入阳明或太阴,产生实热证或虚寒证。其病既不在表亦不在里,故发汗、吐、下在所禁忌,当用和解一法。本法常用柴胡、黄芩、半夏、青蒿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下以小柴胡汤为例观之。 组成:柴胡12克,黄芩、生姜、半夏、人参各9克,大枣4枚,甘草6克。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苦满(即胸胁部胀满不适),默默不欲饮食(即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即心情烦躁且容易呕吐),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证,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黄疸、疟疾等内伤杂病而见少阳病证者。 1.和合文化体现 小柴胡汤是治疗伤寒少阳证的经典方剂。少阳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这些症状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如寒热往来体现了邪正相争,胸胁苦满则反映了气机不畅。小柴胡汤通过寒热并用(柴胡、黄芩清热,生姜、半夏散寒)、表里同治(柴胡解表,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的方式,调和了人体的阴阳与气机,体现了和合文化中的和谐与协调原则。 2.医案举隅 谢某,男,37岁,2002年3月21日初诊。口苦,口臭,目眩,咽干,左关脉弦,右关脉细弱,舌苔薄腻。 治则: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5克,大枣15克,炒陈皮6克,茯苓12克,炒薏苡仁30克,焦神曲15克,焦山楂12克,白蔻仁6克(杵,后下),砂仁6克(杵,后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同年7月11日,其妻前来门诊,云患者服方3剂即瘥。 按:《伤寒论》263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本案为少阳病本证,兼有脾虚运化失常,酒客食滞湿阻,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和解少阳,益气和中,佐以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蔻仁、砂仁芳香化湿,神曲、山楂消食和胃,陈皮理气和中,且方中白蔻仁、砂仁、神曲皆能醒酒。方药对证,故能3剂取效。
以逍遥散为例谈调和肝脾剂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情志抑郁,肝脾失调的疾患。多见手足不温,脘腹胸胁胀痛,神脾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等症。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内藏相火。若情志抑郁,疏泄失常,郁久化火,必耗阴血。反之,血虚无以濡养肝脏,肝气也不得柔和调畅。可见肝郁足以导致血虚,血虚也可导致肝郁。肝病可以传脾,此为木乘土;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又可导致肝血虚,肝木失其柔和调达之性,亦致肝郁,此为土虚木郁。正因为肝脾关系密切,故调和肝脾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疏肝健脾药如柴胡、芍药、白术、甘草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等。下以逍遥散为例观之。 组成:柴胡、当归、芍药、白术、茯苓各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薄荷少许。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见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痛,脉弦而虚者。 1.和合文化体现 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表现为胁痛、月经不调、神疲食少等症状。这些症状反映了肝脾两脏的功能失调,如肝气郁结导致胁痛,脾虚则神疲食少。逍遥散通过疏肝解郁(柴胡、薄荷)、养血健脾(当归、芍药、白术、茯苓、甘草)的方式,调和了肝脾两脏的功能,体现了和合思想中的包容与统一原则。 2.医案举隅 何某,女,22岁,2002年3月31日初诊。中脘胀痛,心烦易怒,易饥(食后又饥而欲食),诊得左关脉弦,右脉细弱,舌苔薄腻。 治则:疏肝健脾。 处方:柴胡6克,炒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薄荷6克,制香附10克,广郁金10克,佛手片6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14日二诊:中脘胀痛已瘥,然近二三日又易饥,心烦易怒,口苦,左关脉弦,舌边红苔薄白。再守方出入。前方加牡丹皮10克、黑山栀10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9日三诊:易饥已瘥,心烦易怒好转,然仍口苦,左关脉小弦,右脉细弱,舌边红苔薄白。上方柴胡减为5克、制香附减为6克,加浙贝母10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药后病愈。 按: 肝郁脾虚,木来乘土,则中脘胀痛;肝郁化火,心烦易怒;木能疏土,然肝火犯胃,则消食亢盛,故常食后易饥。连建伟认为,此证易饥,乃邪气作祟,非正常胃气之消谷。肝脾不和,当以“和”为贵。故选和解名方逍遥散,疏肝郁、清肝火、补脾虚。肝脾调和,诸症自平。
以半夏泻心汤为例谈调和肠胃剂 调和肠胃剂,适用于邪在肠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出现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腹中痛等症。纯属中气虚弱,寒热夹杂,故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以调和肠胃。本法配伍特点是辛热药与苦寒药同用,滋补药与温清药共施,常以半夏、黄芩、干姜、黄连、人参、甘草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有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下以半夏泻心汤为例观之。 组成:半夏12克,黄芩、干姜、人参各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1.和合文化体现 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表现为心下痞满、升降失常、苔腻微黄等症状。这些症状反映了肠胃功能的紊乱,如寒热互结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则出现痞满。半夏泻心汤通过寒热平调(半夏、干姜散寒,黄芩、黄连清热)、消痞散结(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的方式,调和了肠胃的功能,体现了和合思想中的平衡与协调原则。 2.医案举隅 孙某,男,60岁,1984年6月6日初诊。患者素嗜膏粱厚味,形体丰肥,近半月来自觉中脘胀满,倦怠乏力,小溲略黄,脉缓,苔略黄。 辨证:痞证(湿热中阻)。 治则:苦辛通降。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制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3克,黄连2.4克,党参9克,炙甘草3克,大枣5枚,炒枳实6克,炒神曲12克,炙鸡内金6克,茯苓12克,车前子12克(包煎)。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6月23日的复诊:中脘胀满已瘥,小溲正常,脉来有力,右关尤甚,苔略黄腻。胃腑酒食未消,再宜前方去参、枣、草,加消导之品。 处方:制半夏9克,黄芩9克,干姜3克,4.5克,炒枳实6克,黑山栀9克,淡豆豉9克,焦楂炭12克,焦六曲12克,炮鸡金6克,炒谷麦芽各12克,茯苓12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后其病即愈。 按:本案中气虚弱故倦怠乏力,气机不畅致中脘胀满,寒热夹杂见溲略黄脉缓。连建伟认为,治疗必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苦降辛开以调其升降,寒热并治以和其阴阳。中焦复和、升降得常,诸症自愈。(何永生 浙江省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