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热饮食 清热泻火类 茭白(《本草图经》)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菰的花茎,经茭白黑粉刺激而形成的纺锤形肥大的菌瘿。 【异名】菰首、菰笋、茭瓜。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脾经。 【功效】清热除烦,催乳。 【应用】 1.产后无乳:茭白15g~30g,通草9g,猪脚煮食。(《湖南药物志》) 2.便秘心胸烦热,高血压:鲜茭白60g,加旱芹菜30g,水煎服。(《食物与治病》) 【使用注意】 脾胃虚冷作泻者忌食。 【按 语】 茭白以粗壮白嫩为佳。性寒,对于阴虚内热,便秘溲赤、咽干等热病相宜。 【参考文献】 1.《本草拾遗》:“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解酒毒。” 2.《食疗本草》:“利五脏邪气,白癞,疠疡,目赤,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煮食之。” 香椿叶(《本草纲目》) 【基原】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嫩芽。 【异名】香椿、香椿芽、香椿头。 【性味归经】苦,平。入肝、胃、肾经。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 【应用】 1.唇上生疔:取本品嫩叶,捣烂,和酒服之。(《岭南采药录》) 2.赤白痢疾:香椿叶100~200g,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使用注意】 慢性病者不宜食用。 【按语】 香椿叶自古为时令名品。可作摊鸡蛋,盐渍、凉拌食用,均具风味。 【参考文献】 1.《唐本草》:“主洗疮疥、风疽。” 2.《陆川本草》:“健胃,止血,消炎,杀虫。治子宫炎、肠炎、痢疾、尿道炎。” 3.《食疗本草》:“动风,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 香蕉(《本草纲目拾遗》) 【基原】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 【异名】蕉子、蕉果。 【性味归经】甘,寒。入脾、胃经。 【功效】清热,润肠,解毒,止痛。 【应用】 1.痔疮及便后出血:香蕉二个,不去皮,炖熟,连皮食之。(《岭南采药录》) 2.牙痛:香蕉两枚,煎热汁一碗,含漱。(《经验方》) 【使用注意】 进食过多,会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现代研究】 果肉中所含的5—羟色胺可使胃酸降低,香蕉本身又能缓和对胃粘膜的刺激,故对一些药物等诱发的胃溃疡有保护作用。每日食入5—羟色胺10mg对胃肠功能并无障碍,但食入过多,则可引起障碍。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液有抑制真菌、细菌的作用。 【按语】 临床发现,糖尿病病人摄入香蕉中的糖类后,尿糖较进食别的糖类为低。香蕉中果糖与葡萄糖之比为1:1,这一天然组成,对治疗脂肪痢是合适的,也适用于中毒性消化不良。香蕉质润性软,适合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高血压、冠心病者经常食用。 【参考文献】 1.《本草求原》:“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 2.《本草纲目拾遗》:“收麻风毒。两广等地湿热,人多染麻风,所属住处,人不敢处,必种香蕉木本结实于院中,一年后,其毒尽入树中乃敢居。 粟米(《名医别录》)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 【异名】小米。 【性味归经】甘、咸,凉。入脾、胃、肾经。 【功效】健脾和胃。 【应用】 1.脾胃虚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粟米半升,捣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2.胃热消渴:粟米煮饭。(《食医心镜》) 【使用注意】 粟米不宜与杏仁同食,食则令人呕吐腹泻。 【 现代研究】 粟米中含蛋白质及脂肪量较高,蛋白质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有补益作用。 【按语】 粟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但得浆水则易化。小米煮的焦饭锅巴,又名黄金粉。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消食,止泄。北方产妇多喜服粟米粥,亦是婴幼儿良好食品。此外,发芽的粟米称为粟芽,内含淀粉酶、维生素B、淀粉、蛋白质等,有良好的消化作用,可晾干研末服用。 【参考文献】 1.《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茶叶(《本草便读》) 【基原】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叶。 【性味归经】苦、甘,凉。入心、肺、胃经。 【功效】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消食止泻,清心提神。 【应用】 1.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6g,好茶末3g。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熟,即调干姜末服之。(《圣济总录》姜茶散) 2.热毒下痢:好茶500g(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食疗本草》) 3.血痢: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圣济总录》) 【使用注意】失眠者忌服。 【现代研究】 茶叶中含400多种化学物质,主要有嘌呤类生物碱,如咖啡碱、可可豆碱等;含有鞣质、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试验证明茶叶对治疗放射性损伤,保护造血机能,提高白细胞数量有一定功效。可治疗痢疾、急慢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 茶叶上可清头目,中消食滞,下利二便。《随息居饮食谱》曰:“清心神醒酒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解渴。”适于肥胖、高血压、水肿、肿瘤病人饮用。 【按语】 茶树通常种植三年以上即可采叶。以清明前后嫩叶初发时为佳,以后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由于加工不同可分绿茶、红茶等。绿茶能清心神,涤热,肃肺胃。红茶能温脾胃,畅中焦。 【参考文献】 1.《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 2.《本草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于谷雨前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