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湿类 薏苡仁(《神农本草经》)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异名】薏米、米仁、苡米、六谷子、起实。 【性味归经】甘、淡,凉。入脾、肺、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应用】 1.风湿痹痛: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本草纲目》) 2.脾虚泄泻: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或薏苡仁、白扁豆各30g同煎服。(《本草纲目》) 3.郁李仁50g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4.肠痈:薏苡仁100g,附子20g,败酱50g,上三味杵为末,以水500ml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 5.脾肺虚弱:山药60g,薏苡仁80g,柿饼30g,加水煮粥。(《医学衷中参西录》珠玉二宝粥) 【使用注意】 大便燥结、滑精、孕妇及精液不足、小便多者不宜服用。 【现代研究】 薏苡仁中,除含有一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维生素及无机物质外,并含有薏苡仁酯、薏苡仁素、谷甾醇、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薏苡仁脂对动物的子宫和骨骼肌及运动神经末梢有作用,在低浓度时呈兴奋状态,高浓度时能产生麻痹。 【按语】 薏苡仁作用缓和,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除治腹泻用炒苡仁外,其它均用生苡仁入药。因为薏米营养丰富,所以常用于久病体虚,病后恢复期。对老人、儿童均是好的药用食物。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 2.《中国药植图鉴》:“治肺水肿,湿性胸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慢性溃疡。” 蚕豆(《救荒本草》) 【基原】为豆科植物蚕豆的种子。 【异名】胡豆。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利湿。 【应用】 1.膈食:蚕豆磨粉,红糖调食。(《指南方》) 2.生胡豆250g,炖黄牛肉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使用注意】 老蚕豆多食易腹胀,需煮烂食用。少数人食入蚕豆后,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蚕豆黄病)。 【现代研究】 蚕豆中除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脂肪等物质外,尚含巢菜碱苷,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竞争性抑制物,为引起蚕豆黄病的因素之一。 【按语】 据载蚕豆由汉代张骞自西域带回栽种。中医传统主治浮肿症。蚕豆的叶、梗、荚壳均含D—甘油酸,它的叶可治肺结核出血、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其花有凉血、止血之功,治咳血、衄血、带下、高血压。其茎可止血、止泻,治各种内出血。其种皮有利尿渗湿作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参考文献】 1.《本草从新》:“补中益气,涩精,实精。” 2.《随息居饮食谱》:“健脾开胃,浸以发芽,更不壅滞。” 扁豆(《名医别录》) 【基原】为豆科植物豆角的嫩荚壳及种子。 【异名】娥眉豆、茶豆。 【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和中,化湿。 【应用】 1.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白扁豆750g(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山药各1000g,莲子肉(去皮)、桔梗(炒)、薏苡仁、砂仁各500g,上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按岁数加减服。(《和剂局方》) 2.脾虚有湿,赤白带下:白扁豆用米泔水浸后去皮,加红糖淮山药同煮,熟后,日2次,连续服用,或扁豆炒熟为末,每服6g~12g,糯米酒或温水送服。 【现代研究】 扁豆中含血球凝集素A,为一种毒蛋白,加热后毒性可大为减弱。凝集素B为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内不易消化,并能抑制凝血酶而延长凝血时间。豆荚哌啶一Z为溶血素,高温才能破坏。 【按语】 扁豆的种子有白、黑、红褐色数种。白扁豆可食可药;黑扁豆古名鹊豆,供食不入药;红扁豆广西民间作清肝药,治眼生翳膜。扁豆子入药,健脾清暑化湿,能治疗急性和慢性腹泻,带下诸症;叶中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治吐泻、疮毒、跌打损伤、便血、痔漏、淋浊;扁豆衣(种皮)功效同扁豆,力稍逊。 【参考文献】 1.《药性辨疑》:“扁豆专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乱;极补脾,故治痢而止脓血,消水湿,治热泄。” 2.《药品化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 3.《本草纲目》:“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