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血类●活血类食物

2025-10-16 15:32|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48| 评论: 0

摘要: 第六章 理血类 活血类食物 油菜(《便民图纂》) 【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和总花梗。 【异名】芸苔。 【性味归经】辛、甘,凉。入肺、肝、脾经。 【功效】行瘀散血,消肿解毒。 【应用】 1. 劳伤吐血:油 ...

第六章 理血类

 

活血类食物

 

油菜(《便民图纂》)

【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和总花梗。

【异名】芸苔。

【性味归经】辛、甘,凉。入肺、肝、脾经。

【功效】行瘀散血,消肿解毒。

【应用】

1. 劳伤吐血:油菜全株熬水服。(《四川中药志》)

2. 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疼痛,心神烦闷:油菜捣绞取汁共200g,蜜100ml。令温服之。(《圣惠方》)

3. 急性乳痈,无名肿毒:油菜煮汁或捣绞汁,每次温服一杯,一日三次。(《食物与治病》)

4. 产后恶露不止,血气刺痛:油菜子炒香,肉桂4.5g,共研细末,用醋煮面粉糊为丸如龙眼粒大,每服12丸,用酒送下,每日3次。(《家庭食疗手册》)

【使用注意】

麻疹后,疮疥,目疾患者不宜食。

【按语】

早春,鲜菜之嫩苗,炒食味鲜美。稍后摘下晒干,盐腌切碎入瓮,名黄腌菜,味更佳。江南民间喜食。鲜菜、腌菜都有清热解毒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本草》:“主风游丹肿,乳痈。”

2. 《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血风及瘀血。”

3. 《开宝本草》:“破徵瘕结血。”

4. 《随息居饮食谱》:“破结通肠。”

 

慈菇(《本草纲目》)

【基原】为泽泻科植物慈菇的球茎。

【异名】茨菇。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入心、肝、肺经。

【功效】润肺止咳,通淋行血。

【应用】

1.肺虚咳血:生慈菇数枚,去皮捣烂,蜂蜜米泔同拌匀,饭上蒸熟,热服效。(《滇南本草》)

2.淋浊:慈菇300g,加水煎服。(《食物与治病》)

3.产后血闭,胎衣不下:慈菇捣汁蒸服。(《实用中医营养学》)

【按语】

本品富含维生素B、淀粉。蛋白质含量高于荸荠。此外尚含有磷及胰蛋白酶抑制物。皮棕褐色有涩麻味,一般去皮炒菜食用。捣泥加生姜汁外敷可治无名肿毒,红肿热痛。

【参考文献】

1.《千金要方》:“下石淋。”

2.《唐本草》:“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难衣不出,捣汁服一升。”

3.《滇南本草》:“厚肠胃,止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

 

桃子(《日用本草》)

【基原】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成熟果实。

【异名】桃实。

【性味归经】甘、酸,温。入肝、大肠经。

【功效】生津,润肠,活血,止喘,降压。

【应用】

1.夏日口渴,便秘(包括老年人体虚与肠燥便秘),痛经,闭经者,均宜食。(经验方)

2.虚劳喘咳:鲜桃三个,削去外皮,加冰糖30g,隔水炖烂后去核,每天一次。(《药用果品》)

3.高血压:鲜桃去皮、核吃,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2个。(《药用果品》)

【使用注意】

因其性温,多食容易使人腹胀并易生痈疖。

【现代研究】

本品含钾量较高,适宜于有水肿的病人,作为服利尿药时的辅助食物。

【按语】

桃子一般鲜食或作脯食。因其有缓和的活血化瘀作用,故妇女经期时宜食。少女在月经初潮后一段时间,往往月经尚未正常来潮,可多吃些桃或桃脯,对因过食生冷而引起痛经者更宜。

【参考文献】

1.崔禹锡《食经》:“养肝气。”

2.《滇南本草》:“通月经,润大肠,消心下积。”

3.《随息居饮食谱》:“补心活血,生津涤热。”

 

(神农本草经)

【基原】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的肉和内脏。

【异名】螃蟹、河蟹。

【性味归经】咸,寒。入肝、胃经。

【功效】益阴补髓,清热,散血,利湿。

【应用】

1.跌打骨折筋断:螃蟹,焙干研末,每次912g,酒送服。(《泉州本草》合骨散)

2.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末,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白汤下,日服二次。(《濒湖集简方》)

3.妇人产后枕疼:螃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干,热烧酒服,良效。(《滇南本草》)

【使用注意】

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疾者慎用。

【按语】

蟹是秋令美食,生烹、盐腌、糟收、酒浸都各具风味,洗净、熟透为宜。且性味咸寒,忌与柿子同食,常以姜醋蘸食,既增鲜味,且减寒凉。食蟹中毒者可以紫苏叶30g、生姜250g煎汁温服,或捣服生姜汁均有功效。海螃蟹、梭子蟹功同河蟹。

【参考文献】

1.《名医别录》:“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

2.《随息居饮食谱》:“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

 

(《名医别录》)

【基原】以米、麦、高粱或酒、酒糟等酿制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

【异名】苦酒、醇酢、酢酒、米醋。

【性味归经】酸、苦,温。入肝、胃经。

【功效】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疗疮。

【应用】

1.疝气疼痛:青皮、小茴香各15g,以米醋一碗煮干,加水二碗,煎八分,温和服。(《林氏家抄方》)

2.过食鱼腥、生冷水菜果实成积者:生姜捣烂,和米醋调食之。(《日华子本草》)

3.呃逆:醋30g,开水30m1,调和一起,随意少饮之。(《家庭食疗手册》)

【使用注意】

脾胃湿甚、痿痹、筋脉拘挛及外感初起忌服。健康人不宜过食。烹调醋不宜用铜器具,因为醋能溶解铜,引起铜中毒。

【现代研究】

醋含乙酸、琥珀酸、草酸、高级醇类、β—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乙缩醛及山梨糖等糖类。

【按语】

醋作为调料食物,不仅有调味作用,还可以使胃酸增多,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参考文献】

1.《本草衍义》:“产妇房中常得醋气则为佳,醋益血也。”

2.《本草汇言》:“醋,解热毒,消痈肿,化一切鱼腥水菜诸积之药也。”

3.《本草求真》:“醋主敛,故书多载散瘀解毒,下气消食。”

 

酒(《名医别录》)

【基原】为米、麦、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

【性味归经】甘、苦、辛,温。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

【应用】

1.烧酒温饮。(《本草纲目》)

2.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

【使用注意】

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饮。孕妇不宜饮过量酒。

【现代研究】

酒含有乙醇,此外有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及葡萄糖、麦芽糖和糊精。

【按语】

中医用酒治病,历史悠久。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品之一。以陈酒为上品。习惯上浸药酒多用烧酒,将各种性质的中药单味或复方放入酒中浸制,借酒的辛温行散、活血行气之性,以增强药力,便于药力迅速到达全身经脉。酒也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在烹调时应用,以除腥秽。

【参考文献】

1.《医林纂要》:“散水,和血,行气,助肾兴阳,发汗。”

2.《本草纲目》:“米酒,解马肉、桐油毒,热饮之甚良;老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烧酒,消冷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嗝,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疗赤目肿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