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介绍:罗元恺(1914-1995)男,字世弘,广东省南海县人(现为南海市),中医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曾任广州中医专门学校教师、院长,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广州中医学院妇儿科教研室主任、进修部主任、副院长、顾问等。出身于书香之家,其父罗棣华是晚清的儒生,以儒通医,对岭南温病颇有心得,于1935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后又毕业于广州大学。其对历代医著多所钻研,推崇张景岳,治病重视肾脾精血。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点注妇人规》《罗元恺论医集》等,发表了医学论著20多篇。
姜,为姜科植物的根茎。新鲜者名为生姜;晒干、风干者称为干姜;经过加工炮制者有炮姜、煨姜、姜炭、酸姜、咸姜、糖姜等。另有一种叫山柰,又称为沙姜。此外,还有高良姜、豆豉姜等,但品种不相同,其中有些可作食用,但大部分多为药用。 一、生姜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块。夏令初生而嫩者其尖部呈微红者称为紫姜或子姜、姜芽,因内含水分尚多,辣味较轻微。延至冬季才掘出者,称为老姜,水分较少,辣味增强。 姜,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很早已作为药用和食用。孔子每顿饭都吃点姜,故他在《论语》说“不撤姜食”,可见两千多年前已为家庭常用食物之一。古方药剂中很多都有姜配伍。 姜的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和姜辣素,性味辛温,入胃、脾、肺经,功能发表、散寒、健胃、止呕、开痰。 《本经》谓其能“去臭气,通神明”。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等。并能解生半夏、生南星等毒,除鱼、蟹、鸟兽等腥臭气味。《纲目》谓“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饯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但由于其性味辛温而辣,具有刺激作用,故阴虚内热者不宜服用。 二、生姜皮 性味辛微温。功能行水气、消肿胀,内服外用均可。 三、酸姜 以嫩子姜切薄片,用食用白醋浸渍,加白糖及小量糖精调味即成。 四、咸姜 以生姜加盐煮熟,或稍加捣烂,或用食用红色素染红表面,风干后便成。广州称为“霉姜”,对胃寒口淡者可作为口果嚼服。 五、干姜 以老姜蒸熟后晒干或风干,性味大辛大温。 生姜与干姜比较,生姜长于发汗而散外寒,干姜善于温中而祛里寒,且效力较持久。 过去处方有“淡干姜”之名,此乃用生姜泡淡后切片晒干而成,以减少其辛辣味,惟散寒力稍逊。 生姜、干姜在方剂上是可以同用的,以发挥其温中散寒、健胃止呕之功。 六、炮姜 以干姜放入铁锅内炒至表面焦黑,加盖后收火,使姜心仍保存淡黄,是为“存性”,性味更为辛温。炮干姜往往与附子同用,作为回阳救逆之剂。 另有一种称为“煨姜”者,其法以草纸湿后将生姜包裹,置木炭火上将纸烧焦以至生姜表皮也烧成焦黑,但姜心仍保持黄色而熨热者,称为煨姜。 《本草从新》云:“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安。” 又世人有用尚熨热之煨姜切成薄片,贴于头额部,以治风寒头晕头痛者,效果颇佳。 七、姜炭 用干姜炒焦使完全焦黑成炭,成为炭类的温性收敛剂,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适用于体质虚寒之出血患者,如妇女之崩漏,颇为常用,除配方外,将其研成细末,用淡盐水冲服亦可。 八、糖姜 用嫩子姜去皮洗净切粒,以蜂蜜慢火熬煮后,再浸渍24小时,取起晾干后备用,成为甜而稍有少许辣味之凉果。 广州另有一种用嫩子姜以白糖水浸渍,并加入食用红色素染成红色,称为“红姜”,用作凉果或作为鱼类之拌料。 九、沙姜 原名山柰,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含挥发油、龙脑、淀粉、蛋白质、黏液质等。性味辛温,入胃经。功能温中、消食。因其有浓厚的芳香气味,广州人将其研成细末,用食油调匀,以蘸食盐水蒸熟的鸡,称为“盐焗鸡”,此除利用其芳香可口外,亦以其有消食之意。 十、高良姜 为姜科植物良姜的干燥根茎,故亦简称良姜。性味辛热,入脾、胃经。含挥发油及辣味的良姜素。功能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寒滞、冷癖。良姜与干姜作用相似,但干姜祛寒力较大,良姜镇痛力较强。一般只作药用。 十一、姜黄 为姜科植物姜黄或郁金的根茎。处方有写“片姜黄”,性味辛苦温,入肺、肝经。功能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治心腹痞满胀痛、癥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仆损伤、痈肿等。并有利胆作用,促进胆汁排出,又具有收缩子宫、兴奋子宫、维持5~7小时的阵发性收缩。孕妇慎用。 十二、豆豉姜 为樟科植物山苍子的干燥根茎,其果实即为荜澄茄。性味香辛温,功能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治风湿痹痛、妇女痛经、产后脚软等,一般只作配剂用。
常用方剂配伍和药膳 一、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半夏15克,生姜汁30克,先煎半夏,入生姜汁再煎,分次服。功能辛散开结,治中焦寒饮犯于胸中,作闷作呕。 二、生姜甘草汤(《千金要方》) 生姜15克,甘草12克,党参10克,大枣10枚。治肺咳唾涎沫,咽燥口渴。 三、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生姜、半夏各12克,黄连、干姜各3克,党参、炙甘草、黄芩各9克,大枣12枚。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四、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 当归15克,生姜30克,羊肉250克。治妇女产后或体质虚寒腹痛,为散寒活血补血之营养品。 五、五皮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各等分,水煎,功能利湿消肿,理气健脾,治水肿。内服可各15克,外洗可各30克。 六、姜醋鸡蛋猪脚汤(民间方) 生姜、黑米醋、鸡蛋、猪脚,慢火熬透后浸渍。能祛寒散瘀增进营养,适宜于产后调补,但阴虚有热者不宜服用。 七、姜葱煮鲤鱼 鲤鱼1尾,生姜30克,葱白15克,水煎浓汤,有通阳温脾利水之功。《纲目》云:“鲤鱼,下水气,利小便”。凡虚性水肿或孕妇水肿亦宜之。 八、生姜煮狗肉 狗肉500克,生姜60克,生蒜50克,加佐料煮至烂熟,有温阳祛寒之功,为虚寒体质冬令之补品。 九、姜茸炒蛋 生姜茸20克,鸡蛋2只,先将鸡蛋与姜茸调匀,用食油在铁锅内炒熟,治胃寒及头风重痛。 十、生姜红糖茶 生姜(切片)15克,红糖12克,煎成1碗,乘热饮服,覆被取微汗,治风寒初感或淋雨冒寒。 十一、姜葱拌面 生姜丝、葱白丝各15克,先将姜、葱用食油炒过,将熟面条及佐料与姜葱一起拌和即成。 十二、姜芽炒鸭片或牛肉片 嫩子姜(切薄片)30克,鸭肉片或牛肉片90克,加糖盐及调味品炒熟,即成为夏令之佳肴。 十三、姜葱炒蟹 海蟹、嫩子姜、葱管、绍酒,加佐料炒熟,即成。一般河蟹蒸熟后,用生姜茸加盐油,以蘸蟹肉服食亦可。 十四、酸姜皮蛋 皮蛋(切开)以酸姜及白糖拌食,为夏令之凉拌小菜。(中医书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