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由凉转冷的霜降后养生注意“三防一养”

2025-10-29 12:51| 发布者: 宝尤好| 查看: 20| 评论: 0

摘要: 霜降时节天气由凉转冷,气温变化幅度之大常常令人难以适应,稍有疏忽,容易感寒生病或旧病复发。此时养生当以平补润燥、强身御寒为重点。要防秋冻、防秋燥、防秋乏,重养脾胃。 ... ...

   霜降时节天气由凉转冷,气温变化幅度之大常常令人难以适应,稍有疏忽,容易感寒生病或旧病复发。此时养生当以平补润燥、强身御寒为重点。

  

  01“秋冻":需保暖,免着凉

  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加大,人们需防“秋冻”所伤,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以免着凉。

  老人尤需谨防“老寒腿”发作,做好腰部及下肢的保暖。女士们需及时换上过膝长裙、长裤,或搭配打底裤以保护容易受寒的腿部。

  此外,以下几个部位也要做好保暖:

  1)肚脐。肚脐一旦受凉,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

  2)头。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经脉多汇聚于头部,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对预防脑卒中等有积极作用。

  在气温较低时,外出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比平时热一点的水,在额头上渗出汗水时不能见风。

  3)脚 。脚部分布着人体6条重要经脉,一旦受寒,会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02防“秋燥:润肺燥,滋阴津

  中医认为秋气应肺,人体体表的肌肤、毛发、黏膜等皆为肺脏所主,秋燥偏盛则使肺阴受损,从而出现肌肤干燥、皮肤瘙痒、细纹增多、口干鼻燥等阴虚肺燥之证。

  霜降时节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补充柔润滋养之品以润肺燥、滋阴津。 推荐两款秋日养生粥:

  1银杏萝卜粥

  【材料】银杏20克,白萝卜75克,糯米75克,白糖适量。

  【制法】白萝卜洗净切丝,用开水焯熟后捞起备用。银杏剥壳,沸水稍煮去衣后,与糯米一同入锅,大火煮开转成小火慢煮约45分钟,加糖再煮5分钟,然后拌入萝卜丝即可。

  【功效】止咳平喘、健脾养肺。适合肺燥咳嗽、肺脾两虚之人。

 

  2紫薯银耳露

  【材料】紫薯100克,银耳50克,莲子15克,冰糖适量。

  【制法】紫薯切丁,莲子去芯,银耳泡发后洗净、撕小块备用。将紫薯、银耳、莲子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水,搅碎成浆,然后倒入锅中,加入冰糖,用中火边煮边搅拌至煮开即可。

  【功效】健脾润肺,滋阴安神。适合虚火浮动夜寐不安或大便干结之人。

  03防“秋乏:适当运动缓解大脑疲劳

  适当运动可以缓解大脑疲劳,是对抗疲乏的有力武器。

  例如,可以进行登山、散步或八段锦、太极拳等,简单地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有助于缓解秋乏。

  另外,伸懒腰、打哈欠也可缓解秋乏,让肌肉得到放松,身体也会感到更舒服。

  伸懒腰、打哈欠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有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吸入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器官。

 

  04养脾胃:养好脾胃,适当进补

  霜降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是我国秋季中最寒凉的一个节气。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这时应适当进补,为迎接寒冬做准备。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这是因为,秋补是“打底补”,相当于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补才会有意义。

  在中医看来,霜降进补最主要的还是健胃补脾。

  在饮食上,可常食用有益于健脾的食材,如山药、薏米、红枣、牛肉、四季豆等。

  除食疗外,还可通过穴位按摩缓解和治疗胃肠疾病,常用穴位有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

  1)中脘

  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穴位。用指腹或掌心顺时针轻柔按摩3~5分钟,能健运脾胃、消积导滞,有效缓解胃胀、胃痛。

  2)天枢

  天枢穴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约3横指)。

  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欲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3)足三里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经常按揉能强壮脾胃、调理气血,增强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进入霜降节气后,天气由凉转冷,养生注意“三防一养” 》  编辑:启疾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