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时节天气由凉转冷,气温变化幅度之大常常令人难以适应,稍有疏忽,容易感寒生病或旧病复发。此时养生当以平补润燥、强身御寒为重点。
01防“秋冻":需保暖,免着凉 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加大,人们需防“秋冻”所伤,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以免着凉。 老人尤需谨防“老寒腿”发作,做好腰部及下肢的保暖。女士们需及时换上过膝长裙、长裤,或搭配打底裤以保护容易受寒的腿部。 此外,以下几个部位也要做好保暖: 1)肚脐。肚脐一旦受凉,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 2)头。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经脉多汇聚于头部,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对预防脑卒中等有积极作用。 在气温较低时,外出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比平时热一点的水,在额头上渗出汗水时不能见风。 3)脚 。脚部分布着人体6条重要经脉,一旦受寒,会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02防“秋燥”:润肺燥,滋阴津 中医认为秋气应肺,人体体表的肌肤、毛发、黏膜等皆为肺脏所主,秋燥偏盛则使肺阴受损,从而出现肌肤干燥、皮肤瘙痒、细纹增多、口干鼻燥等阴虚肺燥之证。 霜降时节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补充柔润滋养之品以润肺燥、滋阴津。 推荐两款秋日养生粥: 1)银杏萝卜粥 【材料】银杏20克,白萝卜75克,糯米75克,白糖适量。 【制法】白萝卜洗净切丝,用开水焯熟后捞起备用。银杏剥壳,沸水稍煮去衣后,与糯米一同入锅,大火煮开转成小火慢煮约45分钟,加糖再煮5分钟,然后拌入萝卜丝即可。 【功效】止咳平喘、健脾养肺。适合肺燥咳嗽、肺脾两虚之人。
2)紫薯银耳露 【材料】紫薯100克,银耳50克,莲子15克,冰糖适量。 【制法】紫薯切丁,莲子去芯,银耳泡发后洗净、撕小块备用。将紫薯、银耳、莲子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水,搅碎成浆,然后倒入锅中,加入冰糖,用中火边煮边搅拌至煮开即可。 【功效】健脾润肺,滋阴安神。适合虚火浮动夜寐不安或大便干结之人。 03防“秋乏”:适当运动缓解大脑疲劳 适当运动可以缓解大脑疲劳,是对抗疲乏的有力武器。 例如,可以进行登山、散步或八段锦、太极拳等,简单地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有助于缓解秋乏。 另外,伸懒腰、打哈欠也可缓解秋乏,让肌肉得到放松,身体也会感到更舒服。 伸懒腰、打哈欠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有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吸入更多的氧气供给各个器官。
04养脾胃:养好脾胃,适当进补 霜降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是我国秋季中最寒凉的一个节气。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这时应适当进补,为迎接寒冬做准备。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这是因为,秋补是“打底补”,相当于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补才会有意义。 在中医看来,霜降进补最主要的还是健胃补脾。 在饮食上,可常食用有益于健脾的食材,如山药、薏米、红枣、牛肉、四季豆等。 除食疗外,还可通过穴位按摩缓解和治疗胃肠疾病,常用穴位有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 1)中脘 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穴位。用指腹或掌心顺时针轻柔按摩3~5分钟,能健运脾胃、消积导滞,有效缓解胃胀、胃痛。 2)天枢 天枢穴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约3横指)。 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欲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3)足三里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经常按揉能强壮脾胃、调理气血,增强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进入霜降节气后,天气由凉转冷,养生注意“三防一养” 》 编辑:启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