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暑利湿剂●桂苓甘露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2019-11-4 14:38|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900| 评论: 0

摘要: 桂苓甘露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茯苓去皮,一两(3g)甘草炙,二两(6g)白术半两(1.5g)泽泻一两(3g)官桂去皮,半两(15g)石膏二两(6g)寒水石二两(6)滑石四两(12g)猪苓半两(1.5g) (一方不用猪苓) 【用法】上为 ...

桂苓甘露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茯苓去皮一两(3g) 甘草二两(6g) 白术半两(1.5g) 泽泻一两(3g) 官去皮半两(15g) 石膏二两(6g寒水石二两(6) 滑石四两(12g) 猪苓半两(1.5g) (一方不用猪苓)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下,新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3g),同上法(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之证乃中暑受热,水湿内停所致。暑热内侵,热盛则身热,上攻则头痛;暑热伤津扰心,则烦渴引饮;水湿内停,下阻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上干脾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霍乱吐泻。暑热盛于气分,水湿阻于中下二焦,治当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方解】方中重用滑石清解暑热,利水渗湿,为君药。配大寒质重之石膏、寒水石助滑石清解暑热,为臣药。泽泻、茯苓、猪苓又助滑石利水渗湿;白术健脾运化水湿;官桂助膀胱化气,与泽泻、茯苓、猪苓配伍,一化一利,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兼防寒凉太过而凝滞留湿之弊,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助白术、茯苓健脾,又缓滑石、石膏、寒水石大寒重坠之性,使清利不伤正,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之效。

本方是由六一散合五苓散、甘露饮(石膏、寒水石、甘草,《普济方》卷三百九十五)而成。

【配伍特点】甘寒淡渗合法,清利并举,寓温化于渗利。

【运用】本方为清暑利湿之常用方。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鉴别】桂苓甘露散与六一散均治暑湿证。但六一散药少力薄,宜于暑湿轻证;桂苓甘露散清暑利湿之力较强,宜于暑湿俱盛,病证较重者。

【方论选录】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则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

【医案举例】仲韶弟主于叶氏,乙卯新秋,陡患洞泻如注,即浑身汗出如洗,恹恹一息。夤夜速余往勘,脉来沉细,身不发热,俨似虚寒之证,惟苔色黄腻,小溲全无,乃湿热病也。予桂苓甘露饮加厚朴,投匕而瘳。(《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方歌】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

清暑化气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