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暑益气剂●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2019-11-4 14:39|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814| 评论: 0

摘要: 第三节 祛暑益气剂 祛暑益气剂,适用于外感暑热、津气两伤证。代表方如清暑益气汤等。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 ...

第三节 祛暑益气剂

 

祛暑益气剂,适用于外感暑热、津气两伤证。代表方如清暑益气汤等。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 (原著本方无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之证乃暑热侵袭,耗伤气津所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热伤人则身热;暑性升散,使腠理开泄,邪热迫津外泄,故见汗多;暑气通心,暑热扰心则心烦;暑易伤津耗气,故见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此为暑伤气津之证。若单用益气生津,暑热不除;若只清热解暑,则气津难复。唯有清热解暑与益气生津并用,方可奏效。正如王士雄所云:“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温热经纬》)

【方解】方中以味甘性凉功同“白虎”之西瓜翠衣清解暑热,生津止渴;西洋参甘苦性凉,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甘寒质润,助西洋参养阴生津清热,共为臣药。少用黄连苦寒,清热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泻火滋阴;竹叶甘淡,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粳米、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

【配伍特点】甘寒苦寒合法,清补并举,气津兼顾。

【运用】本方为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之常用方。以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附方】清暑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汗少者,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钱五分(4.5g) 升麻一钱(3g) 人参去芦白术 橘皮神曲炒泽泻以上各五分(2g) 甘草炙黄柏酒浸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青皮去白 葛根以上各三分(2)五味子九个(28)水煎服。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主治:平素气虚,又感暑湿证。症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鉴别】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均能清解暑热、益气生津,用于外感暑热、气津两伤证。但清暑益气汤用西瓜翠衣、荷梗等,其清暑养阴生津之力较强,常用于感受暑热、气津两伤之体倦少气、汗多脉虚者;而竹叶石膏汤用石膏、竹叶等药,其清热和胃之效偏优,多用于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之呕逆虚烦者。

《温热经纬》王氏清暑益气汤与《内外伤辨惑论》李氏清暑益气汤均能益气,主治暑病兼气虚证。但王氏方除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宜于暑热伤津耗气证;李氏方解暑生津之力较逊,重在健脾燥湿,用于元气本虚、伤于暑湿之证。

【方论选录】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东垣用清暑益气汤主治。同一热渴自汗而脉虚神倦,便是中气受伤,而非阳明郁热。清暑益气汤乃东垣所制,方中药味颇多,学者当于临证时斟酌去取可也。雄按:此脉此证,自宜清暑益气以为治。但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观江南仲治孙子华之案、程杏轩治汪木工之案可知。故临证时须斟酌去取也。余每治此等证,辄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也。(王士雄《温热经纬》卷四)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荷梗襄,

知麦石斛西洋参,黄连竹叶草粳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