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骨折概论

2022-1-3 15:16|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1518| 评论: 0

摘要: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骨折这一病名出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医骨伤科在骨折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病因病机】 1.外因 (1)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外来 ...


 【治疗】

      治疗骨折时,必须在继承中医丰富的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如生物力学和放射学等)的成就,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辨证地处理好骨折治疗中的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内外用药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骨折复位不增加局部组织损伤,固定骨折而不妨碍肢体活动,因而可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齐头并进,并可使患者痛苦少、骨折愈合快。

      1.复位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在全身情况许可下,复位越早越好。复位的方法有两类,即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又可分为手法复位和持续牵引。持续牵引既有复位作用,又有固定作用。

      (1)手法复位 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手法复位。绝大多数骨折都可用手法复位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法复位的要求是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力争一次手法整复成功。

      1)复位标准

      ①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解剖复位可使骨折端稳定,便于早期练功,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对所有骨折都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

      ②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对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应力争达到功能复位。为了追求解剖复位,滥用粗暴方法反复多次手法复位,或轻率采用切开复位,会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且可引起并发症。功能复位的要求按患者的年龄、职业和骨折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治疗老年人骨折,首要任务是保存其生命,对骨折复位要求较低。然而,对于年轻的舞蹈演员、体育运动员,骨折的功能复位则要求很高,骨折复位不良则影响其功能。关节内骨折,对位要求也较高。

      功能复位的标准是:A.对线: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若关节活动与原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塑形期有一定的矫正和适应,但长骨干骨折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成角移位若肢体关节活动方向不能保持一致,日后不能矫正和适应,则必须完全复位。例如,膝关节与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应保持一致,否则关节内、外两侧在负重时所受压力不均,日后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引起疼痛及关节畸形。上肢骨折在不同部位,要求亦不同,肱骨干骨折一定程度成角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若有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B.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C.长度: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2)复位前准备

      ①麻醉:骨折复位应采用麻醉止痛,便于复位操作。麻醉特别是全麻前,对全身情况应有足够估计。局部麻醉是较安全实用的麻醉方法,常用于新鲜闭合性骨折的复位。局部麻醉时,无菌操作必须严格,以防骨折部感染。在骨折局部皮肤上先做少量皮内注射,将注射针逐步刺入深处,当注射针进入骨折部的血肿后,可抽出暗红色的陈旧血液,然后缓慢注入麻醉剂。四肢骨折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5~10mL。麻醉剂注入血肿后,即可均匀地分布于骨折部(图6-14)。通常在注射后10分钟,即可产生麻醉作用。对简单骨折,完全有把握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满意复位者,也可以不用麻醉。

骨折·骨折概论

      ②摸诊:在麻醉显效后、使用手法复位前,要根据肢体畸形和X线片的图像,先用手触摸其骨折部,手法宜先轻后重,从上到下,从近端到远端,了解骨折移位情况,以便进行复位。

      3)复位基本手法:四肢各部分都有彼此拮抗的肌肉及肌群。在复位时,应先将患肢所有关节放在肌肉松弛的位置,以利于复位。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于复位时移动远断端(子骨)去凑合近断端(母骨)为顺,反之为逆,逆则难以达到复位的目的。常用基本复位手法有: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等。

      复位后需检查和观察肢体外形,触摸骨折处的轮廓,与健肢对比,并测量患肢的长度,即可了解大概情况,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可进一步肯定复位的效果。不宜在X线透视下反复做手法复位,因日久可对术者造成损害。

      (2)切开复位 手术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暴露骨折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2.固定 固定是治疗骨折的一种重要手段,复位后,固定起到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已复位的骨折必须持续地固定在良好的位置,防止再移位,直至骨折愈合为止。目前常用的固定方法分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类。外固定有夹板、石膏绷带和持续牵引和外固定架等;内固定如钢板、螺丝钉、髓内钉、钢丝、克氏针及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等。

      3.练功 练功活动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经固定后,必须尽早进行练功活动,使伤肢及全身在解除疼痛的情况下,做全面的主动活动,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发生筋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练功活动必须根据骨折部位、类型、稳定程度,选择适当的姿势,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练功动作要协调,循序渐进,逐步加大活动量,从复位、固定后即开始锻炼,并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1)骨折早期 伤后1~2周内,患肢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再发生移位,筋骨正处于修复阶段。此期练功的目的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方法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或轻微活动。例如前臂骨折时,可做抓空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上臂仅做肌肉舒缩活动,而腕、肘关节不活动。下肢骨折时可做股四头肌舒缩及踝部伸屈活动等。健肢及身体其他各部关节也应进行练功活动,卧床患者须加强深呼吸练习并结合自我按摩等。练功时以健肢带动患肢,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活动幅度由小到大,以患处不痛为原则,切忌任何粗暴的被动活动。

      (2)骨折中期 2周以后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瘀未尽去,新骨始生,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练功的目的是加强去瘀生新、和营续骨的能力,防止局部筋肉萎缩、关节僵硬及全身的并发症。练功活动的形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并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例如股骨干骨折,在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的情况下,可进行撑臂抬臀、举屈蹬腿、伸屈髋膝等活动;胸腰椎骨折做飞燕点水、五点支撑等活动。

      (3)骨折后期 骨折已临床愈合,夹缚固定已解除,但筋骨未坚,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此期练功的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肢关节功能和肌力,使筋骨强劲、关节滑利。练功的方法常取坐位或立位,以加强伤肢各关节的活动为重点,如上肢着重各种动作的练习,下肢着重于行走负重训练。在练功期间可同时进行热熨、熏洗等。部分患者功能恢复有困难时,或已有关节僵硬者可配合按摩推拿手法,以协助达到舒筋活络之目的。

      4.药物 内服与外用药物是治疗骨折的两个重要方法。古代骨伤科医家积累了不少秘方、验方,都各有特长,但总是以“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和“瘀去、新生、骨合”作为理论指导的。内服和外用药物,对纠正因损伤而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促进骨折的愈合均有良好作用。

      (1)内服药

      ①初期: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故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可选用桃红四物汤、活血止痛汤、复元活血汤、八厘散、肢伤一方等,如有伤口者多吞服玉真散。

      如损伤较重,瘀血较多,应防其瘀血流注脏腑而出现昏沉不醒等症,则可用大成汤通利之。

      ②中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故治宜接骨续筋为主,可选用新伤续断汤、和营止痛汤、续骨活血汤、肢伤二方等,接骨药有自然铜、血竭、土鳖虫、骨碎补、续断等。

      ③后期:一般已有骨痂生长,治宜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可选用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健步虎潜丸、肢伤三方和续断紫金丹等。

      骨折后期,尚应适当注意补益脾胃,可用健脾养胃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

      (2)外用药

      ①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的药膏为主,如消瘀止痛药膏、双柏散、定痛膏、紫荆皮散。红肿热痛时可外敷清营退肿膏。

      ②中期:以接骨续筋类药膏为主,如接骨续筋药膏、外敷接骨散、驳骨散、碎骨丹等。

      ③后期:骨折已接续,可用舒筋活络类膏药外贴,如万应宝珍膏、损伤风湿膏、坚骨壮筋膏、金不换膏、跌打膏等。

      骨折后期,关节附近的骨折,为防止关节强直、筋脉拘挛,可外用熏洗、熨药及伤药水揉擦,配合练功活动,达到活血散瘀、舒筋活络、迅速恢复功能的目的。一般常用的熏洗及熨药方有海桐皮汤、骨科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舒筋活血洗方、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等,常用的伤药水有伤筋药水、正骨水、活血酒等。

      5.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的处理原则

      (1)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只要在整复后,给予有效的固定、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密切观察或做X线复查,发现骨折断端再移位及时给予矫正,骨折畸形愈合是可以防止发生的。若骨折后仅2~3个月,因骨痂尚未坚硬,可在麻醉下,用手法折骨,再行整复,给予正确的局部固定,使骨折在良好的位置中愈合。但邻近关节与小儿骨骺附近的畸形愈合,不宜做手法折骨,以免损伤关节周围韧带和骨骺。畸形愈合如较坚固,手法折骨不能进行时,可手术切开,将骨折处凿断,并清除妨碍复位的骨痂,做新鲜骨折处理矫正畸形,选用适当的内、外固定。对肢体功能无影响的轻度畸形,则不必行手术矫正。

      (2)骨折迟缓愈合 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且患处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线片上显示骨折端所产生的骨痂较少,骨折线不消失,骨折断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只要找出发生的原因,做针对性的治疗,骨折还是可以连接起来的,称骨折迟缓愈合。因固定不恰当引起者,常见于股骨颈囊内骨折后,骨折断端往往存在剪力和旋转力,一般的外固定,尚不能控制这两种伤力,比较理想的治疗是应用螺纹钉内固定或钢针闭合内固定。舟状骨骨折,常存在剪式伤力,而局部血液供应也较差,应作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固定。感染引起者,只要保持伤口的引流通畅和良好的制动,经过有效抗生素的应用,还是可以愈合的。如果感染伤口中,有死骨形成或其他异物存留,应给予清除。过度牵引引起者,应立即减轻重量,使骨折断端回缩,鼓励患者进行肌肉舒缩活动。如骨折断端牵开的距离较大,骨折愈合十分困难者,可考虑植骨手术治疗。

      (3)骨折不愈合 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者,称骨折不愈合。临床上常由于骨折端夹有较多的软组织,或开放性骨折清创中过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损,多次的手术整复破坏了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对造成骨折迟缓愈合的因素没有及时去除,发展下去也可造成骨折不愈合。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植骨术。

123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创伤急救·急救技术下一篇:脱位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