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持续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老年病科、儿科、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优势专科建设,提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医院规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普遍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能力建设,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鼓励社会力量规范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非医疗),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国家中医药局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中医药疾病防治能力。加强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普及推广,实施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推广活动。开展眼健康、骨健康、脑健康等中医药特色防治工作试点。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老年中医药健康中心试点,探索完善老年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注重培养一批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健康管理等知识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中医医师队伍。鼓励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增加慢性病中医药防治相关内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加强常见疾病早防早治。(国家中医药局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围绕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开展中医药防治。实施妇幼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对孕前调理和妇女孕育调养、产后康复等进行中医药干预,保护和提升生育能力。在托育机构推广小儿推拿、穴位贴敷、药浴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深入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防控工作。推进慢病中医药防治活动,开展中医医院重大慢性病防治专病门诊建设,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中医药早期干预和治疗。(国家中医药局牵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探索创新中医医院医防协同、 医防融合、医康结合的机制,建立完善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全流程服务模式。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膳服务。支持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协作,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研制和推广应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中医诊疗设备。推动中医药与餐饮、文旅、康养等融合发展,提供多样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发展中医药相关健康消费。探索中医药气候康养服务模式。鼓励开展中医药健康夜市或集市、中医药一条街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气象局、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强化中医药健康促进支撑能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开设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培养符合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面向养生保健服务行业人员开展中医药技术技能培训。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统计,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增强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加强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险产品。规范中医养生保健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行政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综合监管体系。(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