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关于将牛角膜浑浊度和渗透性试验方法等5项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通告(2025年第32号) 附件6 Oral mucous irritation test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评价牙膏对口腔黏膜组织潜在的刺激作用。 2 试验目的 确定和评价牙膏对动物口腔黏膜组织是否有刺激作用及其程度。 3 定义 口腔黏膜刺激 oral mucosa irritation 口腔黏膜组织接触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水肿、炎性变化及组织损伤等反应。 4 试验的基本原则 将受试物置于受试动物的一侧颊囊内,对照物置于另一侧颊囊内,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多次接触,肉眼观察并记录动物颊囊接触部位的刺激程度,并于末次接触后24小时取材进行组织学评价。 5 试验方法 5.1 试样 5.1.1 受试物:受试物直接使用,单次放置量为0.4 g或0.4 mL。 5.1.2 对照物: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用量同受试物,直接使用。 5.2 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 5.2.1 健康的SPF级金黄地鼠(拉丁学名:Mesocricetus auratus),6 ~8周龄。同一品系,雌雄不限,雌性动物应未孕。 5.2.2 至少使用3只动物。 5.2.3 试验前动物应在实验动物房环境内至少适应3天。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房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选用标准配合饲料,饮水不限制。 5.3 试验步骤 5.3.1 动物准备与麻醉 用适当的麻醉剂麻醉动物,检查动物双侧颊囊有无异常(剔除颊囊黏膜异常的动物)。翻转动物颊囊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清洗干净后进行试验。 5.3.2 试样接触 5.3.2.1 将受试物置于动物一侧颊囊底部,对照物置于另一侧颊囊底部。试样与黏膜接触5 min,接触时间结束后将颊囊翻出,去除试样,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清洗接触部位,清洗时间一般为1 min~2 min,直至将试样完全清除。重复上述操作4次,每次操作间隔1 h(含接触与清洗时间)。每次重复放置试样前肉眼检查颊囊,并记录异常情况。末次接触后的24 h肉眼观察颊囊并取与试样接触的颊囊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 5.3.2.2 在5.3.2.1试验过程中,根据表1判定肉眼观察结果。在试验周期内的任意时间点,3只动物中如有1只及以上出现重度水肿、红斑、糜烂或溃疡现象,可直接判定为重度口腔黏膜刺激反应,无需再进行组织学评价。 5.4 结果观察 5.4.1临床观察 5.4.1.1 试验期间观察动物,记录异常表现,包括局部、全身及异常行为等。 5.4.1.2 肉眼观察试验部位,根据表1判定有无红斑、水肿、糜烂及溃疡等情况,并比较同一动物的试验侧颊囊和对照侧颊囊,记录每侧颊囊的状况,注意试验侧与对照侧的差异。 表1 口腔黏膜临床观察评价表
5.4.2 组织学观察 5.4.2.1 组织切片制作 末次接触后24 h,取试样接触部位的颊囊,10%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半连续切片,间隔取片5张,H-E染色。 5.4.2.2 组织学观察及记分 对黏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根据口腔黏膜组织反应记分表(表2)计算每只动物得分。其中白细胞浸润情况应至少在20倍物镜下选取3 ~5个有代表性的视野观察,每只动物的得分为所有观察视野的平均分。将试验组中所有动物的组织反应记分相加之和,再除以试验动物总数,得出试验组平均记分,对照组同法计算。 表2 口腔黏膜组织反应记分表
6 结果评价 6.1 临床观察评价 在试验周期内的任意时间点,3只动物中如有1只及以上出现重度红斑、水肿、糜烂或溃疡现象,则可直接判定该受试物为重度口腔黏膜刺激反应,其它情况以下述组织学评价为准。 6.2 组织学评价 6.2.1 若1只动物对照侧颊囊组织学评价记分之和大于9时,则考虑认为是试验操作时造成的损伤,有必要进行重复试验。 6.2.2 试验组平均记分减去对照组平均记分得出刺激指数,并根据表3对口腔黏膜组织反应程度进行分级。 表3 口腔黏膜组织反应分级
7 结果判定 根据临床观察评价进行结果判定,临床观察为重度口腔黏膜刺激反应是不可接受的(见6.1);依据6.2.2口腔黏膜组织反应分级,认为中度、重度口腔黏膜刺激反应是不可接受的。 8 试验结果的解释 本结果通过评估受试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旨在为理解其对人体的潜在影响提供了初步数据。鉴于动物与人类生理反应的差异,试验结果外推到人的可靠性有限,必要时建议在适当情况下进行临床验证。 |